殷詩峰 付淑英
[中圖分類號]S435.6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069-01
丹參是陜西省中藥材種植的主要品種之一,是一種常用中藥材。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復種指數提高,丹參根腐病發病田塊在逐年增多,受害程度越來越嚴重。據我們近年來調查監測,丹參根腐病的盛發期在7-9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田間土壤積水,或干旱時大水漫灌,以及多年連作、重茬地塊發病普遍,危害較重。丹參根腐病對其產量、品質影響極大,嚴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造成毀滅性的危害。
1.概述
丹參又名紫丹參、血參、紅參、赤參、紅根等。為唇形科雙子葉植物,以根入藥。具有活血通經,涼血消腫,除煩清心之功效。用途非常廣泛,還可以用來祛瘀止痛、活血調經、養心除煩等,尤其對冠心病、心血管患者有很好的效果。總之,丹參主要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且對冠心病、心血管病常服療效好。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我省也是主產地之一。
2.植物學特性
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根赤紅色,莖高40-80cm,多分枝,被長柔毛。葉片呈羽狀的復葉,一般為奇數。葉柄長1-7cm,小葉3-7,頂端小葉較大,主要的形狀有卵形與橢圓狀卵形。長1.5-8cm,寬0.8-5cm,先端鈍,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較密,花序頂生或腋生輪傘花序有至少6多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及長柔毛;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狀,長1-1.3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2-2.7ca,花冠筒外伸,彎曲,上長達2 cm,筒內有毛環;雄蕊2,藥隔長,花絲短,上臂藥室發育,2下臂的藥室不育且聯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
丹參的根大多是帶根莖,通常根莖比較粗短,如果有莖基殘余,則會生長一些細長根。丹參的根為圓柱形,會有稍許的彎曲,表面呈朱紅色,粗糙,具多數縱溝或皺紋,有須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長8-22cm,直徑5-12mm,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褐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會有明顯的形成層,呈淡棕色;其木質部導管束則為灰黃色或黃白色,并呈放射狀排列。主要的藥用價值為根部,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3.生長特性
適宜丹參生存的環境:氣候要溫暖濕潤,且有充足的陽光。其本身比較耐寒,濕度要適宜,怕干旱與積水。在土層深厚肥沃中性、微堿、微酸性的壤土和沙壤土均可栽培。
4.丹參根腐病癥狀
主要對丹參的根部進行危害。在初期,最開始使危害須根、支根,導致其變褐腐爛,然后逐漸蔓延到主根,直至整個根部出現腐爛,這時根部的外皮呈黑色。隨根部的繼續腐爛,會導致地上的莖葉逐漸枯萎,最終全株枯死。此時如果拔出病株,可以發現主根上部和莖下部都呈黑色,且病部稍凹陷;縱部病根維管束呈褐色。
5.發病條件及發病規律
病菌生長最適溫度27-29度,但地溫15-20度最易發病。病菌主要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以上;因此,土壤中遺留的病殘體就成為主要的傳染源,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等傳播蔓延,從傷口和自然孔侵入危害。該病是典型的高溫高濕病害。高溫多雨,土壤濕度大,土壤粘重,低洼積水,中耕傷根,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田易發病。5月始見,尤其是久旱突雨常突發。
6.發病時間
一般5月始見,一直延續到10月,期間多在高溫多雨低洼積水處發生。
7.防治方法
不同茬口、品種、氣候、田問管理等均可影響丹參根腐病發生,因此丹參根腐病的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7.1注意選擇繁殖材料。近年來人工栽培丹參,主要選擇了用種子育苗移栽進行丹參生產,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無性繁殖老種根帶病的問題,是防治丹參根腐病的基礎。
7.2栽培前進行種苗消毒處理。栽種前浸種根。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處理10分鐘晾干后栽種。
7.3嚴格選擇種植地塊。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田塊種植,確保濾水性好并透氣;地勢最好有10-15度的坡度,如地勢平坦,采用高畦深溝栽培,防止積水。
7.4加強栽培管理。遇到連陰雨天氣和土壤濕度較大時,及時中耕松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氣度,可有效預防和減輕丹參根腐病的發生。同時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用生石灰處理病穴。
7.5實行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可抑制土壤菌的積累,特別是與蔥蒜類蔬菜輪作效果更好。
7.6化學防治。連陰雨天氣結束后及時噴施殺菌藥劑進行預防。發病期間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液量250毫升,7-10天再灌一次,連續2-3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每隔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注意噴射莖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