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琴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209-01
1.2014年奇臺縣農機化“四大”基地建設情況
幾年以來,由于采取多種措施,大力宣傳,推廣落實。“四大”基地建設農機化示范成效非常明顯,得到了當地農民群眾的普遍認可。其中:
1.1完成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面積57533公頃,占計劃57333公頃的100.35%。其中核心區266.7公頃,占計劃200公頃的133%,示范區面積57266.7公頃,占計劃57133公頃的100.2%。主要農機化技術有:機械滅茬、深翻、深施底肥、GPS導航、機械收獲、秸稈回收等。
1.2完成甜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4066.7公頃,占計劃4000公頃的101.7%,其中核心區面積133.3公頃,占計劃133.3公頃的100%,示范區面積3933.3公頃,占計劃3866.7公頃的101.7%。主要農機化技術有:機械滅茬、深翻、深施底肥、精細整地、機械植保和中耕、GPS導航、機械收獲等。
1.3完成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20133.3公頃,占計劃20000公頃的100.67%,其中核心區面積133.3公頃,占計劃66.7公頃的200%,示范區面積20000公頃,占計劃19933.3公頃的100.33%。主要機械化技術有、機械滴灌帶鋪設、GPS導航及機采模式施肥,精量播種鋪膜,機械中耕植保、機械收獲、秸稈回收等。
1.4完成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2000公頃,占計劃2000公頃的100%,其中核心區面積266.7公頃,占計劃266.7公頃的100%,示范區面積1733.3公頃,占計劃1733.3公頃的100%。主要機械化技術有,機械滅茬、深翻、深施底肥、機械中耕,施肥,培土,機械收獲。
2.項目社會、經濟效益
2.1社會效益
2.1.1奇臺縣是國家級糧食基地縣,農業作為本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小麥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業作業質量,改善小麥群體結構,使項目區農民增加收入,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2.1.2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提高玉米播種質量,使苗齊苗壯,增加有效株數,節種節肥節水,提高產量,提高玉米機械化水平,節省勞力,從事其他勞務增加收入,培訓和造就一批懂科技,會管理新式農民,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1.3引進甜菜大型鋪膜點播機,聯合收獲機,實施甜菜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甜菜產業發展,推進本縣龍頭企業效益,使農民增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1.4實施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本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淀粉企業落戶奇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本縣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2經濟效益
2.2.1完成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面積57533公頃,不但提高了農機作業質量,而且充分利用水、肥、種,改善小麥種植群體結構,每公頃較常規種植增產效益1350元,共可增效7767萬元。
2.2.2完成甜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4066.7公頃,實現了節種、節肥、節水、機械收獲節省勞力,提高產量,據測算每公頃較常規種植增產增效3150元,共計節本增效1281萬元。
2.2.3完成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20133.3公頃,實現了節種、節肥、節水,提高產量,節省勞力,使農業節本增效,據測算每公頃較常規種植增產增效3375元,共計節本增效6795萬元。
2.2.4完成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面積2000公頃,提高產量,機械種植與收獲,節省勞力,使農業節本增效,據測算每公頃較常規種植增產增效1875元,共計節本增效375萬元。
3.主要工作及保障措施
3.1加強領導,強化宣傳,爭取支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建設的良好局面。為保證農機化“四大”基地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提高社會對農機新技術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的認識與應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現場演示,宣傳資料等各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報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機戶,農戶,生產企業的積極陛
3.2爭取資金,加大投入,確保“四大”基地各項工作順利進展。一是與農機購置補貼為依托,引進推廣農技新技術。二是向縣人民政府和區,州農機主管部門申請支持。
3.3抓好現場示范,促進新型農機具的推廣與示范基地建設。2014年,奇臺縣農機部門圍繞示范基地建設,在全縣召開現場會31次,現場演示了多種先進的新型農機具,同時向農民介紹各種機具的主要性能和使用要求,促進了農機新技具的推廣和示范基地建設。
4.存在問題
4.1農機化“四大”基地建設,只是倡導推廣,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土地“流轉”尚處于發展階段,規模化種植剛開始,農作物種植很難統一,且不便于管理,農機具不能很好發揮作用,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4.2由于分散種植還很多,農民意識不強。農機新技術推廣應用有限,如GPS導航,大型耕整地機械,深松機械,播種機械等,有些地塊種植標準化程度還達不到要求。
5.對策與建議
5.1根據農業經營形式的發展,建議政府配套相關政策,協助和推進農村,農民做好“土地”流轉有關機制和工作,以促進農業規范化種植,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發揮農機化作用。
5.2將農機化發展資金由單一的機具補貼,擴大到縣,鄉農機管理推廣服務領域的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上,以及重點農機推廣項目上,增強縣,鄉農機管理服務功能和服務能力。
5.3隨著農機化“四大”基地建設規模越來越大,涉領農產業越來越廣,并且需要引進大量先進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建議州、縣要加大對縣、鄉農機管理服務隊伍的強化和培訓。
5.4大力支持示范區農機大戶,尤其在政策方面給于支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如GPS導航,機械深松,大型動力機械和大型配套機械,指導和示范做好農作物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管理。以點帶面,做好推廣輻射,提高全縣農機服務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豐收,經濟發展,發揮農業大縣真正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