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而學校文化建設恰好順應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需要。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積淀,是學校的靈魂和基礎,是激勵和凝聚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因素的精神力量,是推動學校教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可以構筑師生具有時代特征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教育觀。通過學校物化條件的完善、精神文化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優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建和諧校園,打造品牌學校,以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所以,如何提升學校文化建設的品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明確學校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以中小學學校文化及學校文化建設為例,我們探討學校文化建設一些相關問題。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什么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一個綜合概念,它既具有廣義的一般文化固有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狹義的特殊屬性。
1.學校文化的普遍性
學校文化作為文化范疇的一個方面,它有著廣義的文化特點。英國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總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倫理、法律、風俗以及個人習得的能力和形成的習慣”。其他國外學者也從各自學術立場和觀察角度出發,對文化做出了相應的定義,雖然表述不同,但他們都承認,文化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并為后人學習和傳遞下去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在我國,讀書、寫字、文學、藝術、圖書、考古、民俗、禮儀、宗教等都屬于文化范疇,其含義也十分廣泛。
雖然對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但經歸納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意識形態方面,它包括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標準、宗教信仰、認知能力、心理特征、思維方式等。二是物質基礎方面,主要包括通過具體物質所反映出的形而上的精神層面問題;三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層面,包括人類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風俗習慣、家庭及社會生活等問題。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文化構成是多元化的問題,各種因素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文化有著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反過來它會制約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而學校文化與廣義上的文化有著深層次的交叉關系。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開展學校文化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對應,以引領和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
2.學校文化的特殊性
學校文化由于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它具有自身特殊的特點,區別于其他文化。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逐漸積累和共同創造生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及其活動結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學校精神、學校制度和物質形態為表現形式,影響和制約著學校全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學校文化可以分為理念文化和具體文化,理念文化突出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價值觀、學校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等;具體文化包括課程文化、網絡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等。學校文化建設要具有自覺性,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建設;具有集中性,集中于一定年齡、一定場所進行傳承;還具有有效性,有專人引領,有經費支持,可廣泛傳播優秀文化,整體提升國民素質。
學校文化關系著學生的成長,它必須要明確方向,必須要倡導世界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為培養具備高尚道德情感、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奉獻精神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堅實基礎;學校文化建設最主要的是學校文化管理,即從文化的視角管理學校;學校文化管理要側重于觀察師生內心,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人的激情,讓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背景下,由于我國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化教育的沖突日益突出,使得學校文化建設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而學校文化建設,主要是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三個方面的建設,其根本在于通過學校環境的打造、管理制度的建設與精神文化的陶冶來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受益于廣大的師生,影響和帶動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
1.學校文化建設要順應時代的要求
縱觀我國的社會現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滿足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學校文化建設正好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體現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通過物化的校園建設,創造出優美舒適的學習環境;通過外顯的精神文化宣傳及隱形的精神文化滲透,創造出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通過制度的完善,創造出和諧充滿正能量的管理環境。事實上,我國政府已經把學校文化建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日程,加大了教育投入,學校文化建設正在我國轟轟烈烈的進行。
2.學校文化建設要符合和諧社會的需要
學校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廣大師生在愉悅心境中學習和工作;和諧的人文環境促進了學校學風和校風的不斷完善,促進了學校可持續的發展。第二,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通過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建設,有利于促進學校和諧人際關系的發展,創設出充滿愛心的和諧教育環境,讓學校成為適于師生生活學習的“靜土”。第三,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教育的和諧發展。學校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利,通過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影響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養成,使學生以陽光健康的心態面對自然、社會,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3.學校文化建設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是培養人的主陣地,它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人的價值標準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培養目標,它體現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教育內涵。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師生的敬業奉獻精神,養成誠實守信、友善他人的優良品質,使每一個學生從道德層面得到提升,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現代化新人。
4.學校文化建設要利于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改革深入展開的今天,在現代化教育逐步落實的過程中,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落實,推進課程改革,推進現代化學校的建設。近年來,政府的教育投入進一步加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各地區開展了學校布局調整,為學校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各種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態勢,而學校文化建設的品質提升,無疑推動了教改的落實,為教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目前學校文化建設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在一些學校出現明顯的‘形式化’傾向,背離學生的需求,脫離學校的實際,偏離文化的本義,將文化建設視為一種工具,甚至成為一種教育價值扭曲的外在形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文化建設符號化
目前,許多地方的學校文化建設只停留在形式上,以空洞的文化符號代替了文化本質,以一些口號式的校訓、校規、辦學理念等裝飾門面,到處張貼宣傳畫、標語,建文化墻,或立“文化石”,表面看好像是“高大上”,好像很有文化,但深入調研卻發現是“假大空”。其實“表面上轟轟烈烈,實則空洞無物,有文化建設之名而無文化建設之實”。這樣的形式主義的學校文化建設,忽略了文化的本質和內涵。
2.學校文化建設功利化
這種現象是沒有重視學校文化建設的功能,把學校文化建設當作了應付檢查、評估和參觀的“應景兒”,成了名副其實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功利化的獲取“政績”,獲得“示范學校”“文化校園”等稱號,以此來標榜學校管理者的政績,完全背離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教育意義。
3.學校文化建設庸俗化
由于“符號化”和“功利化”的驅使,必將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的“庸俗化”,使學校文化建設偏離了文化的內在價值,而且使“假大空”的不良習氣蔓延,嚴重動搖了學校“真善美”的道德底線。這樣,難免就會引發一些不良低俗的文化傳播,導致老師之間“面和心不合”,人人設防,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導致學生比吃、比穿、比有錢,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嚴重干擾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導致學校精神文化庸俗化。
4.學校文化建設斷代化
文化有它的歷史傳承,有其發展的過程。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一定要尊重其發展歷史,要體現學校優秀的文化傳承,要承上啟下,既要保留傳統,又要具有創新,切不可突兀。但是,目前有許多學校的文化建設,他們只講究“流行和時髦”,忽略了其學校的發展歷史,甚至“隔空取物”斷代式的、牽強附會的“創造”學校文化。沒有歷史的文化是空洞的、蒼白的,這樣的學校文化建設無疑是畫餅充饑,自欺欺人,到最后只能自取其辱,不了了之。
5.學校文化建設雷同化
學校文化應該有它的相對獨立性,因為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發展歷史,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和教育理念積淀的產物。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求同存異,突出個性,切忌人云亦云,迷失學校本身的文化特色。但是,現階段許多學校的文化建設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呈現出驚人的“雷同度”,你修一座亭子,我建一個花園;你說“一切為了學生”,我云“為了一切學生”;你掛橫幅,我貼標語,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結果大家都“差不多”。總之,許多學校的文化建設,流于形式,完全失去了個性,沒有體現文化建設的真正內涵。
四、學校文化建設品質提升的策略
面對目前五彩繽紛的學校文化建設,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準則,宣傳正能量,本著文化建設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宗旨,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把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最大化,發揮其導向作用,引領學校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注重文化建設“量變”的同時,也要注重其內涵式發展的“質變”過程,要著重發掘學校文化建設的品質提升,“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責任與利益的關系,學校文化建設既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又要有所遵循,少走彎路”。“避免學校文化建設陷入‘形式化’誤區”。
1.以實用性落實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
學校文化建設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統一,他們相輔相成,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載體,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又是物質文化的延伸。因此,學校文化建設不僅僅體現在物化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內在的文化價值的體現。各學校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地構建自己的學校文化,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價值取向、管理方式,使文化價值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指導學校教育和發展的目的。這樣的學校文化是“接地氣”的,是“看得見,想得到”的,所以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在實用性方面下功夫,才能提升品質,避免華而不實的學校文化濫竽充數。
2.以教育性體現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
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其核心價值是它的教育性。通過先進的辦學理念,承載著學校發展內涵的校園環境,反映學校管理智慧的管理制度,達到激勵和教育全體師生的目的,將學校文化滲透到學校、課堂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正如北師大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那樣,真真切切地寓教于行,潛移默化地體現學校文化建設的教育價值,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3.以高雅性彰顯學校文化建設的魅力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神圣殿堂,學校文化有著它特殊的魅力,高尚風雅,卓爾不群,它在人們的心里往往是文化的代名詞。故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要高雅有品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宣傳人類“真善美”的優良品質,彰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正能量”。而不是庸俗地靠張貼一些印刷品,喊幾句口號來替代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在高雅教育寓意中含有詼諧,在嚴肅中不失活潑,這樣才符合中小學學校教育的特點。
4.以整體性展示學校文化建設的格局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巨大的教育工程,它包含著理想與現實、傳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等多重復雜的關系。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管理者及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相關人員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了解學校發展的歷史,明確學校的現狀和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系統地整體規劃學校文化建設的格局。以學校的發展歷史為主線,辦學理念為骨架,做到物質與精神的協調,制度與文化的統一,防止學校文化建設的碎片化、斷代化,呈現雜亂無章的拼湊現象。
5.以個性化傳遞學校文化建設的特色
一所優秀的學校,往往有它優秀的傳承和獨特的辦學理念。現在由于政府對學校物質條件的投入力度加大,各個同類學校之間的硬件實施基本均衡,但是,由于整體化設計的差異,往往不同的學校、相同的設備由于規劃的差異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迥然不同,影響了學校物質文化的品質。更重要的是,許多學校的文化建設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創新,難免會落入雷同的俗套。所以,我們提倡“一校一特色”,就是為了防止生搬硬套的學校文化建設,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體現學校的個性特點,體現學校的亮點,從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優勢項目、特色課程等方面展現學校的個性文化,達到“別人有我有,別人沒有我有”的學校特色,明確地傳遞學校文化建設的個性,突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品牌效應。
總之,學校文化建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不是靠幾個領導、專家苦思冥想、閉門造車想象出來的,而是學校長期發展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的,我們一定要在學校原有的文化基礎上,發掘開拓,提升凝練具有代表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揚棄”繼承保留學校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創新學校的辦學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大膽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學校的文化建設充滿著時代特色。當一所學校在古樸中透出現代的氣息,在傳統中閃爍時代的火花,優雅舒適、書香怡人,這樣的學校文化建設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基金項目:甘肅省2016“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關于學習文化建設品質提升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