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這樣寫道:“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同時,解決這些問題,或由教師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它們,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即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充分發展。好的問題設計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既能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又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問題的設計是否得當,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問題來推動學生的思考。然而,在我們的課堂提問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問題的指向不夠明確,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有些問題不切實際,又難又偏,有些問題隨意性大,質量不高,更有些提問過于抽象、空洞、死板,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這里筆者就以“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為例,談談對有效問題設計的一些思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常常要面對一個令人感到沮喪、尷尬的現實:很多學生都愛讀歷史書、愛看歷史劇,但卻不愛上歷史課。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我們的歷史教學過于強調知識點的講授、訓練,使原本鮮活、豐滿、立體的歷史變得呆板、教條。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能在享用佳肴的過程中,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的教學中,我以多媒體展示了世界著名油畫《蒙娜麗莎》,導入詞如下:據說,這幅畫的原型蒙娜麗莎本人當初見到這幅畫時,竟然以為自己的靈魂出竅,跑到畫里去了,你知道這幅畫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由誰創作的嗎?初中學生普遍比較活潑,思維比較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求知欲望強烈。這樣的情境設計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進入課堂的學習中。

二、轉變問題角度 碰撞思維火花
“文藝復興”一詞源自意大利語Rinascimento,原意為“再生”。而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45頁。)同學們,你們認為文藝復興是再生復古,還是改革創新呢?“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是第四單元步入近代的第一課,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是:知道《神曲》,復述達·芬奇、哥倫布的主要活動,初步認識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教學活動建議:以“文藝復興是復古還是創新”為題進行辯論。我認為在此設置辯論環節,非常有利于學生對文藝復興性質的理解,進而認識文藝復興的作用。文藝復興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促進了人的覺醒,促使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了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精神,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辨能力。
三、借助問題引領 培養比較能力
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中考《考試說明》的規定。通過比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的發展趨勢。在圖二中描出哥倫布的航行路線,繼續設問:地圖的演變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變化,兩幅地圖有何不同?為何會有如此的不同?對新航路的開辟,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是:復述哥倫布的主要活動,初步認識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教學活動建議:繪制哥倫布開辟西歐至北美新航路的示意圖,提高繪制歷史簡圖的能力。圖一是15世紀托勒密地圖,圖二是課本新航路的開辟圖,兩者相結合,我們能看到的不僅僅是地圖的完善,還能看到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入,而這一設問有利于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作用有更加直觀的理解,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人們的世界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自此開啟了全球化的進程。
四、嘗試問題課外拓展 提升史料分析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完。不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學生思維的‘引爆管’”。在本課的結尾處,我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印第安人說哥倫布是個“惡魔”,歐洲人說哥倫布是一個“有功之臣”。請自主查閱資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去評價哥倫布。要求:緊扣問題,說明個人觀點;結合史料去分析;論文結構合理,字句通順。毫無疑問,哥倫布是一個頗有正義感的歷史人物,根據不同的史料去分析,對哥倫布的事業肯定褒貶不一。我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寫出多么好的論文,主要是培養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設計有效問題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所必備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師要在理解有效提問的概念的基礎上,在實踐中自覺練習有效提問,改掉不恰當的提問行為。有效的提問以及即時的應對、反饋是新課堂教學的生長點。有效問題的設計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