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市婦幼保健院(518028)付永萍
川崎病的治療難度較大,該疾病屬于兒科中比較嚴重的一種疾病。要想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必須明確該疾病的臨床特征,并盡早入院診斷病情,便于臨床醫師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1][2]。本文主要分析川崎病患兒的臨床特征、易被延誤診斷的原因與治療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兒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兒(2013年2月~2015年7月間)為研究對象,男患兒42例,女患兒38例,年齡在5個月至14歲間,平均(7.39±3.28)歲。典型川崎病患兒58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22例。
1.2 臨床特征 患兒在發燒時,體溫在39.0~40.9℃間,熱程在4~18d,熱型呈現為弛張熱或者稽留熱。口唇改變表現為口唇皸裂、結痂、紅腫、出血;手足硬腫改變表現為硬性水腫,患兒發熱的6~3d,典型指(趾)端甲床皮膚移行部位出現脫皮現象,少部分患兒表現為(趾)端甲床皮膚移行部位的皮紋裂開,大部分患兒表現為典型膜狀脫皮,持續時間在5~7d間。皮疹主要發生于軀干部,大多表現為多形性皮疹,未出現結痂、皰疹等現象。頸部存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感,平均直徑不超過1.5m。部分患者在發病5d內,肛周出現蛻皮現象,持續時間在3~5d間。有4例患兒出現腹瀉、嘔吐癥狀;2例患兒并發支氣管肺炎;7例一過性多關節炎;4例咯痰、咳嗽患兒。

附表1 典型與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情況

附表2 典型與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生化指標分析

附表3 患兒易被延誤診斷的原因
1.3 實驗室檢查分析 經血常規檢查,觀察到在病程早期,有58例患兒白細胞升高,主要為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51例患兒在發病1周后,血小板計數上升;58例患兒的C反應蛋白指標上升;6例患兒出現心肌酶異常現象;9例患兒ALT上升。
經輔助檢查,發現有10例患兒出現冠狀動脈病變,其中有6例為冠狀動脈擴張,4例為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瘤患者的平均內徑為5mm。經心電圖檢查,可觀察到有5例患兒ST-T改變,2例房室傳導阻滯。經胸部X線檢查,觀察到有16例患兒中肺紋理變粗,7例患兒呈現出點片狀滲出現象。
1.4 對癥治療 在發熱期予大劑量靜脈用2g/kgIVIG(丙種球蛋白)為患者滴注,同時服用阿司匹林30~50mg/kg,分3次/d。3d退熱后減量為15~30mg/kg,2周后減量至3~5mg/kg,每天一次,持續6~8周。
1.5 統計學方法 經統計軟件(SPSS15.0)分析數據統計結果,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表檢驗,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表檢驗,P<0.05表明有統計學意義。
2.1 典型與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情況 通過研究得知,在22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中,有8例患兒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為36.36%,在58例典型川崎病患兒中,有2例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為3.4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典型與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生化指標分析 典型川崎病患兒的C反應蛋白上升、血沉上升、血小板上升、白細胞上升率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2.3 患兒易被延誤診斷的原因 在本次研究中,有9例患兒出現延誤診斷的情況,發生率為11.25%。其中有3例患兒因臨床醫師對非典型川崎病缺乏足夠的認識延誤診斷,5例因患兒首發癥狀比較少見延誤診斷,1例因其他因素延誤診斷。詳見附表3。
川崎病,也可稱作皮膚黏膜淋巴綜合征,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產生的具體原因尚未徹底明確,患兒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性血管炎[3]。川崎病屬于兒科中的重癥,可導致冠狀動脈受到侵犯,引發嚴重心血管病變,例如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等,危害著兒童的身體健康。川崎病在年齡不超過5歲的患兒中患病率較高,可分為不完全性川崎病、典型川崎病兩種類型。現階段,臨床對于川崎病的發病原因并未徹底明確,患兒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均不存在特異性,癥狀發生時間不定。有學者認為,川崎病會導致患兒全身中小血管受到連累,其中最受累的是冠狀動脈,大多表現為動脈血栓與動脈瘤。
早期通過對患兒病情進行診斷,有利于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改善預后。從川崎病的診斷情況上看,其中存在延誤診斷的情況,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有9例患兒病情延誤診斷,有5例患兒因首發癥狀少見被延誤診斷,有3例患兒因臨床醫師對川崎病知識缺乏了解,從而導致患兒病情被延誤診斷,1例患兒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病情延誤診斷。為了提高川崎病的診斷準確率,臨床醫師必須將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表現徹底掌握,并結合實驗室檢查診斷其病情。
本次研究還發現,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為此,臨床醫師要采取措施,降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發生風險。從患兒的實驗室指標上看,典型川崎病患兒的C反應蛋白上升、血沉上升、血小板上升、白細胞上升率較高,臨床醫師可根據患兒的實驗室指標檢測結果,進一步分析其病情,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川崎病患兒要及時入院確診病情,臨床醫師要將患兒的生化指標、臨床特征等信息徹底掌握,并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有效率,使患兒心血管損害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