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寅
(福州大學,福建廈門361000)
基于情感交互的博物館文物展陳設計研究
蔣天寅
(福州大學,福建廈門361000)
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如何使欣賞者能真正“體驗”文物展品背后的文化語境?采用何種表達形式?這些都已成為當下博物館陳列的新目標。然而,當代受眾的藝術審美逐漸增長,博物院文物展品陳設的藝術形式之探索,對陳列展品文化思想的準確表達,需要營造出文物展品之意境。本研究從文物陳列角度,探討文物意境營造與受眾文化體驗的關系;搭建文物展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互動,對能夠促進欣賞者深刻領略文物展品所屬時代的文化語境與內涵提供理論依據。
博物館;陳列設計;情感交互
在19世紀中葉博物館室內設計開始,而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研究。今天,全國范圍內包括與博物館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如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展覽廳等眾多的公共文化場所以多達上千座。我國迅速發展的博物館事業與展品陳列形式相關的藝術表達卻是無法做到平衡發展。更多的注重展品自身而忽略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性”,而使展品陳列本身變得較為單薄,缺乏說服力,進而削弱了展品乃至博物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喪失了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
情感交互旨在搭建受眾和展品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展品所負載的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本研究從文物陳列角度,探討文物意境營造與受眾文化體驗的關系;將中國畫學,傳統美學思想借鑒到文物的展示陳列中。
1.可行性。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體驗式設計似乎囊括了設計的各個領域,而所謂的情感交互并非只停留在工業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當中。交互設計是超越傳統人機關系,而情感體驗也逐漸被推倒風口浪尖。
在大多數博物館中展品展示處在以展品為中心的陳列方式上,而從展品陳列角度,使觀眾能夠準準確了解產品的文化背景或社會意義還存在一定的紕漏與不足。無論是在一些硬件表達,如燈光的使用,或是在擺放角度方面都不能很好的詮釋文物的文化語境;即使是在展品陳列的安全問題上也較為單面性;在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性,缺少“用戶”情感參與的設計師無法為觀眾提供深層次體驗的。
言此及彼,河南省博物院,首都博物院,中國絲綢博物館似乎成為學習的典范,也提供了藝術原則與科學技術的運用的例證。對展品陳列的主題的把握,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較為完美的展品陳列形象;相對嚴謹的展品陳列的藝術結構,營造特定的環境氣氛,這些都是針對展品陳列的意境營造,創造出文物所屬時代的真實環境,使觀賞者達到多層次的體驗,從而激發情感體驗,建立觀賞者與文物產品之間“情感交互”。
2.形式美。覺因素作為觀眾體驗的首要層次,同樣是藝術視覺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文物展品的形式美要表現出大眾性。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場所,文物展品的接受對象不得不使我們考慮大眾審美的趨向,視覺表現接近受眾的心理感受,同受眾之間產生共鳴。這也是意境傳達的基礎。其次,在形式美感的展示方面應具有時尚性。所謂的時尚是以現代科技作為載體,突出展品自身的藝術個性。對促進視聽知覺的享受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次,文物展品的陳列應該表現出一定的組合性(圖1)。由傳統的單品獨立展示方式向組合形式發展。如打散的文物視覺符號與文物單體的有機組合。使欣賞者能夠對文物的每一個部件都有深刻的文化解讀,促進情感交互,達到情感體驗。

圖1
3.功能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形式的法則下我們還是注意其恰當的表現方式,不能為追求藝術表現而歪曲了藝術作品本身的社會意義,而規范藝術作品的文化意義,致使受眾對文物的情感體驗是不合適的,甚至是扭曲的。在某些博物館展品陳列的表現方式上,為了追求展品本身的外在形式,而弱化,甚至忽略了展品本身的內涵,因此我們應該在展品的相互組合以及產品的環境營造上考慮其相互關系和特定文化歸屬,形成有機的組合方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交互”。例如在河南省博物院夏代建筑模型的藝術陳列方式(圖2)中能看出模型的真實再造,配以植被的烘托,再現出商代民居建筑的真實形態以及它本身所出的環境,進而,把受眾帶到文明伊始的夏文化中,讓受眾和文物的文化之間產生共鳴。

圖2
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博物館或美術館的意義不只是為存放文物藝術品,而是要在大眾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情況下,為大眾提供精神食糧。本文在以博物館陳列中展品的文化內涵的詮釋,凸顯展品的社會意義的主線下,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對設計藝術相關原則的再利用;對中國畫學,傳統美學思想的借鑒;從而探索能營造出更貼近生活,表現展品所屬時代文化語境為目標達到真正的情感上的交互,在觀者和展品之間形成交互路徑。
[1]羅越.展示觀念與設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諾曼(美),付秋芳,程進三.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J525;G265
A
1005-5312(2016)02-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