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凌珊
[摘 要]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時下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之使得學生們都成為“低頭族”。文章對武夷學院“無手機課堂”的活動進行綜述,提出從學校、輔導員、科任老師、學生四方面打造“無手機課堂”主題活動的策略,以期將“無手機課堂”活動穩定、長久地執行下去,進而提升學校的學風、教風。
[關鍵詞]無手機課堂;學風建設;大學生;科任老師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6.214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加上各個通訊公司為搶占學生市場而開設的活動,如“0元購機”“預存話費送手機”“分期購”等,當下大學生乃至貧困生擁有智能手機已非難事,人手一部已是常態,人手數部也是屢見不鮮。“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卻在玩手機”“小學上課費嘴,初中上課費筆,高中上課費腦,大學上課費流量”“找到Wi-Fi,就像找到了組織”等網上調侃語,無不反映出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的現狀。如何讓智能手機的功能回歸本位而不至于“綁架”每個人的生活,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
武夷學院于2015年10月開展“正課堂 強學風”學風建設活動。要求各學院結合教室文化建設,設置手機收納袋,收納袋上標注學號,倡導學生上課前將手機放入收納袋,以期起到杜絕學生上課低頭玩手機,同時提高科任老師考勤的效率。活動試行至今,由點到面,分步驟進行,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帶來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原因很簡單:學生無法忍受沒有手機的生活,上課時坐立不安而下課后蜂擁去拿手機,這些無不表明當下學生都有“手機依賴綜合征”,此癥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還關系到全校學風建設的成敗,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1 “無手機課堂”主題活動綜述
在開展“正課堂 強學風”學風建設活動前,武夷學院先在茶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質量與科學等專業的低年級學生中進行充分有效的動員,并在班長的帶領下簽署“無手機課堂倡議書”,讓學生們了解“低頭”的現狀和危害,呼吁學生們拒做手機奴隸,打造無手機教室;鼓勵茶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質量與科學等專業的高年級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此活動中。學院在教室中安裝了手機收納盒,讓手機“對號入座”,使低年級的學生們開始體驗“無手機課堂”的人生。
開始時,學生們都較為積極主動的上交手機以圖新鮮;時間久后,手機收納袋中已出現真手機不多而模型機較多,或者是第一節課交手機第二節課取手機,更有的班級是直接不交手機的現象;目前多數班級靠班委帶頭或是學生會檢查能維持一定的上交比例。
關于“無手機課堂”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上述的現象,引發筆者的深思。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風氣是最易形成的,學校的各項政策也必須以他們試水,但如果低年級都難以推行何論高年級呢?
1.1 從學校角度看
此次主題活動的開展,主要動機就是使學生們能意識到過度依賴手機的危害,同時能夠打起精神認真聽課,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良好學風的目的。從層面上看,此次活動在全校各年級各班級都有宣傳,在我院茶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質量與科學等專業的低年級中全面施行,高年級采用試點,可謂是深思熟慮。從開展時長來看,2015年10月持續至今,并未因放寒假后回來就中斷,依然持續推進,可謂具有連續性。在全國高校都在倡導拒做“低頭族”的今天,學校此項活動亦是順應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
1.2 從學生角度看
學生對待此次活動的變化是有過程的。從積極參與到后面的疲態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當然是學生自己覺得離不開手機,沒有手機較不適應,但因為部分老師是通過交手機考勤,故而導致上述交模型手機的現象;其次,部分學生以上課要查資料回答科任老師的課堂問題為由,不交手機;再次,與科任老師的教學方式相關,有的科任老師會讓學生們將其PPT用手機拍下事后補筆記導致不少學生以此為由不交手機;最后是跟風現象,當開始有人不交手機科任老師也并未多說什么,學生便開始“偷運”手機至口袋,以致“無手機課堂”活動推行受阻。
2 打造“無手機課堂”主題活動的策略
青年一代是在互聯網思維下成長起來的。對于他們很多人而言,手機不僅是一個單純的通信工具,而是一種長期習慣的生活方式。[2]
學校此次開展“無手機課堂”的主題活動可謂用心良苦,但畢竟是剛剛起步,成效也并不顯著。面對“低頭族”這一現象,如何貼近學生的具體實際和使活動的長久穩定執行下去,又不至于遭到學生的消極抵制,足以考驗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智慧。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學校方面
首先,必須大力宣傳“低頭族”的危害,同時呼吁學生們回歸原始課堂,要讓使用者們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手機所綁架。對于手機的過度依賴已經是種心理疾病,對于嚴重病患還需特殊對待,得給他們一個過程,循序善誘,不可冒進以免激發不必要的矛盾。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要想徹底戒掉這個癮,只有依靠患者自身的毅力和意志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其次,健全制度。可以將上交手機納入學生的綜合考評,與綜合積分相對應,激勵學生們主動參與。如武昌理工學院規定,學生課堂玩手機發現一次扣1分,直至扣完為止。此外,可以舉辦班級間、年級間的評比活動,手機上交率高的給予一定的榮譽和獎勵,能提升參與度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最后,與電信、聯通、移動營業廳協商,對于教學區的網絡覆蓋、流量信號給予分時段供應。在上課時間段中無網絡(含流量)的供應或是采用信號干擾、屏蔽等措施,這樣智能手機的功能就大大受限,使得學生們刷微博、聊QQ、看實況比賽等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那么手機在學生手上就只能是最初的手機,學生自然樂意將這樣的手機主動上交。
2.2 輔導員方面
首先,在新生入學初,將“無手機課堂”作為學校的常規項目告知到每位新生,將這一理念植入到新生腦中;其次,設計相應的表格,將新生持有的手機數量、使用情況進行登記、建檔,做到對新生手機持有量心中有數;最后,指定班級負責人做好課前上交提醒、清點、課后取回等工作。
對于大二及以上的學生,則主要依靠優秀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要求班級班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會成員以身作則,倡導帶動,這樣才能拉動“無手機課堂”的車輪,由點到面,使學生從“自律”中收獲集體榮譽觀。
特殊群體給予關愛制度。大學時期,不少學生存在我行我素、個性鮮明的特點,輔導員需要通過促膝長談,以交朋友的方式讓其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多關懷、少批評指責,以心換心,把工作做細,使推行的重難點慢慢解決。同時讓明顯有改進的學生現身說法,促使其他學生共同進步。[3]
2.3 科任老師方面
認真探究校園“手機依賴綜合征”的成因和科任老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或多或少都有著必然的聯系。智能手機即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必坐等著教師來“傳道授業解惑”。因此如果把造成“低頭族”現象的原因全部歸罪為學生的不認真學習,的確是有失公允。
科任老師只有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必要的改進,使學生能將注意力由手機轉向學習,才能在課堂中收獲新知,而所有的這些就只能依靠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學智慧才可能最終實現。
“正人必先正己”,良好的教風必須從教師自身抓起。武夷學院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教師在上課時使用通信設備屬于Ⅲ級教學事故。[4]強化教師的這種紀律意識,有助于在教師層面上消除“手機依賴綜合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教風與學風的建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當教師形成良好的教風,那么帶動學風建設并非難事。
2.4 學生方面
學生自覺意識的認知。學生們上體育課或者課余打籃球、練瑜伽、健身時,基本是不可能帶著手機的。所以當學生自己注意力集中時,手機便不是他們的必需品。初交手機時學生的不習慣一定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當科任老師將課堂授課內容講得吸引學生時,學生便能漸漸習慣沒手機上課,自覺找回最初上課的狀態。
學生間相互影響、促進作用。當下對于認真學習的學生來說,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都來不及,無暇顧及手機,所以交不交手機對于他們并沒有太大影響。此部分學生主動上交手機后,會有另一部分的學生跟隨上交,只余部分頑固分子留著手機使用。同宿舍間、好友間這種帶動作用最為明顯。
監督與制約機制的運用。從執行中發現,當有學生會成員到班級檢查手機的上交率時、當科任老師采用交手機點名或者加學分時,學生們的上交比例一定高于自覺主動的比例,表明當存在一定的制約時,學生們交手機的現象就能達到普及。
3 結 論
“無手機課堂”的目的顯然不是無手機,而是針對課堂積弊日深,學生荒廢學業、茫然度日的典型大學現狀,不得已實行的一個“下策”之舉。學校希望通過“無手機課堂”的活動,開展“強學風 正課堂”的系列活動,來鼓勵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合理規劃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課上不做“低頭族”,同時響應團中央“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號召,做到“三個一小時”(提前斷網一小時、晚自習一小時、鍛煉一小時),進而增進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增強學生體魄、提升教風學風等。
參考文獻:
[1]陳名琛.“無手機課堂”學風建設主題活動綜述[J].教育探究,2015,10(4):93-97.
[2]吳猛,田豐.“數字原生代”大學生的手機使用及手機依賴研究[J].青年研究,2014,(2):73-82.
[3]陳金鑫,汪燕,殷娟.“無手機課堂”方法探討——信息時代輔導員的新職責[J].雪蓮:教育天地,2015,(11):68.
[4]傳媒動漫學院.武夷學院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EB/OL].[2015-03-27](2016-03-24).http://211.80.243.81:8087/a/dangjiangongzuo/guizhangzhidu/2015/032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