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瑪依拉

[摘要] 目的 研究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隨機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該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把8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應用甲鈷胺和依帕司他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安全性。結果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結論 應用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理想,臨床治療安全性高。
[關鍵詞] 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035-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palresta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82 cases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the 8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ethylcobalamin and epalrestat orlistat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palrestat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ideal effect, high safety and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Epalrestat; 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ropathy; Efficacy; Safety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一種,臨床發癥率達2.4%~75.1%,多表現出對稱性肢體麻木、肢體疼痛和感覺減退等癥狀,病癥發展到后期還會發生運動神經受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沒有明確用藥。為研究臨床合理用藥,該研究中,為探討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效性和安全性,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該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其中觀察組應用依帕司他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所選82例研究對象根據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1],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臨床存在自發性神經痛、麻木等癥狀,患者下肢有明顯的灼痛、熱痛及撕裂樣的疼痛,夜間癥狀會明顯加重。經肌電圖檢查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等神經傳導速度、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排除了導致周圍性神經病變的其他疾病因素,患者血糖控制穩定,排除了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患者。82例患者均行常規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環治療,根據臨床不同用藥,把8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49.5±4.5)歲;病程5~20年,平均病程(8.5±2.2)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0.2)年;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48.8±4.8)歲;病程5~20年,平均病程(8.7±2.3)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0.4)年。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治療,控制好血糖和血脂、血壓等指標的變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改善患者微循環治療等臨床綜合治療。根據不同用藥把8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應用甲鈷胺治療,每日口服3次治療,每次用藥量為0.5 mg,觀察組應用依帕司他治療,每日口服3次治療,每次用藥量為50 mg。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肝腎功能各項指標的檢測,待患者血糖穩定后,根據視覺模擬評分(VAS)對兩組患者疼痛變化情況進行評定,觀察兩組患者外周神經癥狀的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等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2]。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相關標準把該研究結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自覺癥狀和各項體征有明顯好轉,經腱反射試驗好轉明顯,經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增加在5 m/s以上;有效:患者自覺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經腱反射試驗有所好轉,經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增加<5 m/s;無效:患者自覺癥狀和各項體征未見改善,經腱反射試驗未見好轉,肌電圖檢測未見改變。總有效=顯效+有效[3]。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χ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外周神經癥狀均改善明顯,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5.4%,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3.4%,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VAS、神經傳導速度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神覺模擬評分(VAS)和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后經過短期觀察,對照組發生2例眩暈、1例惡心,未停止用藥待3~5 d后患者不良反應自行緩解,觀察組未發生不良反應,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糖尿病并發癥,因糖代謝紊亂受多種因素作用導致糖尿病患者凝血、血小板激活及纖維蛋白原升高,使患者出現高凝狀態和微血管病變,這些都與神經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4]。其中微血管病變會使神經發生缺血和缺氧,而缺氧則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發病機制因素較多,所以,臨床治療中也要采取綜合治療的方式[5]。甲鈷胺屬于維生素B12衍生物,參與人體甲基轉移、蛋白質、脂質代謝中,還會轉移至神經細胞器,與蛋白質、卵磷脂等合成,由軸突刺激再生和神經的修復,對神經纖維變性、脫髓鞘等進行有效的預防,從而提高神經的傳導,改善臨床癥狀。
依帕司屬于羧酸衍生物,人體多元醇代謝系統內醛糖還原酶的重要抑制劑,對糖尿病并發癥發生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有研究發現,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能減少山梨醇的合成,從而對糖尿病神經并發癥起到治療的效果。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與報道一致[6]。可見,兩組用藥均能有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中依帕司治療效果更為理想,而且臨床治療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翠娥,石振東.木丹顆粒聯合貝前列素鈉、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1):44-46.
[2]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3-748.
[3] 范士偉,寸志林.凱時、依帕司他、拜阿司匹林不同組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4):408-410.
[4] 奚惠娟.依帕司他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與神經電生理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4):104-106.
[5] 聶磊.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105-106.
[6] 曹平,劉雪輝,胡泉.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0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595-3596.
(收稿日期: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