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一系列現象似乎在佐證:數字貨幣時代正在來臨。
從數字貨幣誕生到數字貨幣中的比特幣不斷創造的一個個財富神話,再到媒體的爭相報道,再到歐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弱化紙幣,支持用數字貨幣交易的情況。一系列現象似乎在佐證:數字貨幣時代正在來臨。
近期,全球最大的四家銀行瑞銀、德銀、桑坦德和紐約梅隆銀行已經開始合作研發一種新形式數字貨幣,并一道向各國央行推介這一理念,爭取在2018年初將其投入商用。他們相信這種數字貨幣將成為利用區塊鏈清算和結算金融交易的行業標準。
業內人士分析,四大銀行就一種具體的區塊鏈技術進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分散化的計算機網絡的威力,提高金融市場運轉效率。
此舉也將支撐數字貨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帶入人們的視野。簡單地說,區塊鏈技術像一個數據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通過一套復雜的算法,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于驗證交易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同時讓所謂的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無須中央賬本即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電子交易和驗證。
比如說,境內的消費者要在境外購買一件商品,要經過下訂單、確認訂單、付款的過程還要經過銀行、三方支付、外管局的審查等,整個購買過程需要十多個繁瑣的流程。而通過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將這一過程大為優化。
“如今,銀行與機構間的交易困難、耗時且費用巨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都擁有龐大的后臺辦公室。”桑坦德銀行研發與創新主管胡利奧-福拉說,“這樣做可以精簡運作,提高效率。”
據最新數據顯示,區塊鏈行業公司最新的融資金額不斷創下新高。2016年至今已經有大約3億美元的投資額進入到區塊鏈行業,其中包括摩根、高盛這些知名的風投機構。
但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是否真正能為各國所接受仍要打上一個問號。比如說比特幣,有些國家視其為洪水猛獸,拒之門外;而有些國家則開門揖客;其余的大都持觀望態度。
究其原因,需要從數字貨幣自身出發,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這意味著它不能被某個國家或團體所掌控。一直以來,比特幣就因為全球快速和匿名轉移資金而飽受爭議,但另一方面,其核心區塊鏈技術也有潛力防止通信篡改,并且讓各種類型的交易更加安全。所以,對于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監管層的態度非常重要。
于此同時,即使區塊鏈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其應用平臺的技術風險卻可能將長期存在。
從今年4月30日創建到5月16日,區塊鏈眾籌項目The DAO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即募集了1070萬個單位的Ether,大約價值1.19億美元,創造了全球最高眾籌紀錄。Ether和前期爆紅的比特幣一樣,都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加密貨幣。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很快The DAO就由于其智能合約中存在的漏洞而受到黑客攻擊,導致價值達6000萬美元的360多萬Ether被劫持,并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無法避免技術上的操作風險和主觀上的道德風險等問題。
摩根士丹利也開始對區塊鏈技術發出提醒:這種狂熱太過頭了。他們認為,外界的某些誤解,可能夸大了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預計金融機構和他們的客戶將在未來2-5年內逐個資產的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概念驗證,但整個迭代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