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海椒,四川方言,蘊含辣椒從海外引進之意。
近年來,“青椒”作為大學青年教師的別稱被廣泛使用。
本刊用“海椒”作為我們一直所關注的海歸青年教師的別稱,寓指他們既與本土“青椒”有共同之處,又帶著海外教育、工作背景的獨特之處。
隨著越來越多留學海外的青年人才回國到高校任教,“海椒”正逐漸成為中國科教界的一道靚麗風景,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處境和發展狀況,一直為國家人才工作相關部門所關注,更是有意回國的海外青年人才非常關心的問題。
在我國第3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推出本期封面故事——“雙一流”孕育“海椒”新生態,探究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如何為“海椒”打造良好的生態系統,讓他們順利融入、健康成長、專心工作、發揮作用。
脫穎而出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國家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發展。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青年是生力軍和突擊隊”,對青年寄予了殷切期盼。2015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會見中國博士后青年創新人才座談會代表時強調,著力培育更多高層次青年人才,實施創新驅動,促進雙創發展。統計表明,截至2014年,全國高校專任教師中40周歲以下青年達88.9萬,占總數的56.8%。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關系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工程。
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頂層設計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青年為基。教育部在教育改革、人才隊伍建設整體規劃中,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給予重點關注,加強頂層設計。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2011年,《全國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對“大力培育青年學術英才”“實施鼓勵青年英才脫穎而出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12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圍繞提高青年教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營造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進行了全面部署。
造就青年學術英才和學科帶頭人
教育部堅持高端引領、育引并舉方針,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造就大批青年學術英才和學科帶頭人。1998年啟動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專門面向高校培養學科領軍人才的重要人才工程,為高校吸引、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能力、帶動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為進一步發揮其導向作用,加大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教育部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實行與特聘教授相同的崗位聘任制和獎金資助模式,每年支持高校面向海內外培養、引進200名左右在學術上嶄露頭角、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恪守學術道德和教師職業道德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經過嚴格遴選,共有211名優秀青年人才入選首批青年學者項目。項目得到高校及青年人才的一致肯定和高度重視,進一步營造了關心青年人才發展、激勵青年人才創新的良好氛圍。
“千人計劃”是國家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人才計劃,“青年千人計劃”主要針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不超過40周歲的優秀人才。2011年以來,教育部充分發揮高校學科綜合等優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高校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和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引進“青年千人計劃”專家1901名,占全國入選總數的81.4%。這批人才都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學位,具備成為相關科研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其中一些已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嶄露頭角,取得相當成就。
“萬人計劃”是與“千人計劃”并行,支持國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人才工程。其中,計劃用10年時間,支持2000名35歲以下、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的青年拔尖人才,為形成能夠有力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層次人才梯隊夯實基礎。截至目前,有407名高校青年教師入選青年拔尖人才,占全國總數的73.6%。
此外,教育部還組織實施了“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等,每年培養、培訓青年骨干教師近萬名。同時,推動各地各校健全青年教師選聘和人才儲備機制,完善優秀教師傳幫帶團隊協作機制,提升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能力。
優化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制度環境
人才發展,關鍵在體制機制。作為人才發展“指揮棒”的評價激勵機制,對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導向作用尤其重要。201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完善高校教師分類管理和評價辦法”。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改進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加大對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等,進一步構建了科學合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的評價制度,支持引導各地各高校認真落實用人自主權,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觀念,完善重師德、重教學、重育人、重貢獻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架構,積極探索建立“長聘制”等符合青年發展規律的用人機制,完善成長通道,為青年教師成長發展構建良好制度環境。
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
青年教師正處于自身成長的關鍵時期,同時又因其身份、學歷對廣大青年學生乃至普通公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等文件;持續舉辦全國高校院系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把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重要的培訓、交流內容;開展“高校學風建設專項教育和治理行動”,構建學風建設制度體系,督促各單位制定學風建設細則,開展高校學風建設專項巡視;加大青年人才國情研修培訓力度,持續組織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舉辦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國情研修班,選派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千人”430余人到中央黨校等地學習。
教育是培養人才、成就人才的崇高事業。關注青年、發展青年,促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推進高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和要求,優化高校青年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思想引導,解決現實困難,注重服務引導,強化師德建設,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心青年,嚴格要求青年,積極引導青年,為廣大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創新創造、建功立業做好服務保障。(供稿/教育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