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聯網技術的催化、民眾保險意識和保險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保險行業已成為一片創新的熱土。其中如何讓相互保險這種古老的保險模式在國內煥發新生機,展現新活力,創造新價值,推動我國保險行業迎來新發展,成為擺在保險人面前的一道考題。
什么是相互保險?
從保險行為的起源看,通過互助的方式分攤意外事故損失是保險的本性之一。比如早在古埃及時期,石匠們就成立了喪葬互助組織,用繳納會費的方式為那些去世的會員提供收殮安葬的資金保障。相互保險在某種程度上就很能體現保險行為的這一互助本性。
簡單來說,相互保險又稱作互助保險,是具有相同風險保障需求的投保人,遵循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則,以互相幫助、共攤風險為目的,為自己辦理保險的經濟活動。根據中國保監會2015年初發布的《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所做的定義,“相互保險”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而“相互保險組織”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由全體會員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為會員提供保險服務的組織,包括一般相互保險組織,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等組織形式。
“相互保險”對國內很多民眾來說是個新詞,而在國外則已經發展了許多年。成立于1956年的英國公平保險公司通常被認為是現代相互保險公司形態的起源。20世紀60年代,相互保險公司曾占日本保險市場76%的份額,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在60%以上。根據國際相互合作保險組織聯盟統計,2013年全球相互保險保費收入達1.23萬億美元,占全球保險市場的26.7%,覆蓋8.25億人,相互保險組織總資產超過7.8萬億美元。
目前我國在農業、漁業等一些細分領域由相關部門發起成立了若干家相互保險組織,比如原黑龍江農墾局改制試點的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農業部主管的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交通部主管的中國船東互保協會、寧波慈溪的養殖業互助保險協會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創辦的中國職工保險互助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機構和個人風險防范意識的不斷增強,對相互保險的需求愈發強烈,國家開始鼓勵發展互助保險。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明確提出“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
相互保險的特點與優勢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保險公司都是股份制保險公司。互助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機構目的、治理結構和出資性質上。股份制保險公司以營利為目的,而相互保險公司則以互助為目的。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客戶只是被保險人,不參與公司治理。而相互保險公司的會員既是被保險人,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共同參與公司治理。股份制保險公司發起人的出資作為公司的權益資本用于保障公司的正常運營,相關法律嚴禁出資人抽逃資本金,出資人根據出資份額享有公司的投票權和剩余收益分配權。相互保險公司發起人的出資則作為保費體現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作為公司的負債存在。
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從國際上看,相互保險組織具有以下三個獨特優勢:一是投保人和保險人利益一致,能夠較好地實現以客戶利益為中心,并由客戶參與管理,從而有效避免保險人不當經營和被保險人欺詐所導致的道德風險;二是展業費用較低,核災定損準確度較高,可以有效降低經營成本,為會員提供更經濟的保險服務;三是由于沒有股東盈利壓力,其資產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險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發展有利于被保險人長期利益的險種。
網絡互助與相互保險不是一回事兒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比較知名的網絡互助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癌癥等重大疾病的互助保障。然而網絡互助不同于相互保險,網絡互助平臺也不同于真正的相互保險公司。這些平臺更多意義上屬于網絡社交平臺和慈善互助組織,而不是保險公司。目前國內一些網絡互助平臺的運營方是科技企業,它們還不具備銷售保險產品的資質。保險是一項高專業門檻的業務,不是說匯聚了眾多投保人的錢就能為被保險人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務、扮演起“雪中送炭”的角色。保險公司需要在產品設計、風控能力等方面擁有過硬素質。目前,包括高校、上市公司、保險中介機構、互聯網公司等在內的我國多家機構已經公開宣布擬設立相互保險組織,并向保監會上交申請材料。保監會也已啟動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總社、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和匯友建工相互保險有限公司等三家相互保險公司的審批工作,但還未有一家獲批。
網絡互助體現出了比較鮮明的互聯網P2P和眾籌的特征。類利于P2P,網絡互助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信息撮合功能,讓面對相同風險威脅的會員,通過協議承諾承擔彼此的風險損失。和眾籌類似,網絡互助的“小額”特征明顯。比如某網絡互助平臺就要求參與互助計劃的成員一旦發生癌癥或意外身故,參與計劃的其他成員每人每次捐助不超過3元。由于設置了最高的互助金上限,所以參與計劃的成員越多,每人每次所需捐助的互助金就越少。
相互保險走向“小而美”?
互聯網在推動眾籌和P2P發展的同時,也為相互保險的發展提供了一股動力。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保險也帶有明顯的互聯網眾籌、P2P特點。互聯網可以很自然地將人們的線上生活場景、線上社交場景與相應的保險產品“聯接”在一起,并且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在線辦理投保、理賠等手續。當下漸漸火起來的網絡互助平臺,雖然嚴格意義上不算相互保險平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們對相互保險有著很強勁的需求。平安證券在其研究報告《相互保險,行進在路上》中指出,相互保險是一個新鮮事務,在我國保險產品相對還比較單一,諸多險種還面臨較大發展空間,互聯網渠道有可能極大降低相互保險獲客成本的背景下,相互保險公司的出現和發展還是值得關注的。
當下發展相互保險的意義更多還是作為對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的補充,來滿足那些主流保險產品未能覆蓋到的細分保險需求。從國際經驗來看,相互保險在農業、漁業等高風險領域,以及中低收入人群風險保障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特定領域開展相互保險業務,有利于深挖該領域的保險需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創新,同時在適當規模的基礎上也有利于做好風控。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就認為,精耕小眾市場才是相互保險的理想模式。
發展相互保險的意義
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隨著保險“新國十條”的發布,政府對保險業發揮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充滿期待,公眾對保險也有著強烈需求。在這一形勢下,創新發展相互保險這一普惠金融形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擴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險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相互保險組織具有不追求股東利潤和經營成本低廉的特點,可以更好地為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風險領域提供簡便靈活、惠而不費的保險產品和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服務。二是有利于豐富保險市場組織形式,挖掘保險業新的增長點。發展相互保險組織,使其成為股份制保險的合理補充,可以突破保險業現有商業模式局限,改變我國保險市場組織形式相對單一、保險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的現狀,促進保險市場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三是有利于樹立長期經營理念,促進保險業轉型升級。相互保險能夠更好地發展有利于被保險人長期利益的險種,從長遠看將對我國保險產品結構甚至商業模式產生重要影響。四是有利于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方式,提升農村社會管理效率。發展相互保險可以通過經濟利益給廣大農民搭建一個自我管理的平臺,創新基層社會管理方式,提升農村社會管理效率,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和風險。五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保險意識,改善保險行業形象。相互保險可以更好彰顯保險“互助共濟”的本質,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扶危濟困”的保險互助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保險意識,提升保險行業形象。
發展相互保險面臨哪些難題?
互聯網雖然可以為相互保險提供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獲客渠道,然而它仍然無法規避相互保險自身發展中遇到的一些難題。20世紀中期可謂是相互保險在全球范圍內的黃金期,然而在進入90年代后,相互保險在全球保險市場中的份額急劇下滑,甚至一度下跌到23%。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互保險公司無法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迅速補充資金,難以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競爭,所以一些相互保險公司被迫轉變為股份制保險公司。另外由于相互保險公司的所有客戶同時也是公司的所有人,有權參與公司治理,這在有力維護廣大客戶利益的同時,也會影Ⅱ向公司的決策效率,制約公司應對市場競爭的應變速度。
此外,相互保險還面臨非法集資的風險。部分機構或個人可能會將虛假的互助計劃包裝成相互保險,通過先收費、無服務的形式發展起大批會員,并積少成多地騙取大量資金。2015年上半年,保監會發布了相關風險提示,指出發現有人假借互助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有機構和人員編造虛假相互保險公司籌建項目,試圖通過承諾高額回報方式吸引社會公眾出資加盟,涉嫌嚴重誤導社會公眾,擾亂正常金融秩序,可能給相關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