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 董倩 張翠翠
摘要 選取南四湖周圍1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1981—2014年和62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近2007—2014年的逐日風資料,從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2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大風日數、風向、風速等氣候變化特征,將2007—2014年國家級自動氣象站與湖東、湖西區域自動氣象站大風數據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近34年,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4.4 d,且呈極顯著減少的趨勢,平均每10年減少11.8 d,減少趨勢表現為劇烈和平緩2個階段;湖區大風主導風向為偏北向,其中頻率最高為北西北,最小為東南。四季中,大風天氣以春季最多;一年12個月均有可能出現大風天氣,大風主要出現在3—7月,以3月最多,9月最少,3月最多風向頻率為北西北。南四湖區域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非常顯著,湖區東部較西部更容易發生大風天氣,大風天氣的小范圍、局地性越來越顯著。
關鍵詞 大風日數;氣候特征;南四湖;1981—2014年
中圖分類號 P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223-02
在世界上,中國的自然災害從種類、頻次和損失3個方面都極為突出[1],而在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中,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占71%左右,有效防御氣象災害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挑戰[2-3]。
在中國北方,大風是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它的危害性強、發生率頻繁;長期以來,大風也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4]。大風曾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對湖區的危害也較為顯著,使湖區運輸業、漁業、旅游和養殖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5-7]。南四湖因其特殊的地形,大風天氣容易發生,危害程度大,人們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8-10]。南四湖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泊、山東第一大湖、京杭大運河的必經之道、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道。因此,深入研究南四湖區域大風天氣特征、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和時效、完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加快南四湖旅游業、漁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保障湖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取南四湖區域1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魚臺、梁山、汶上、濟寧、兗州、金鄉、曲阜、鄒城、泗水、嘉祥、微山、滕州、薛城、棗莊、嶧城和沛縣)1981—2014年,以及沿湖62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2007—2014年逐日10 min最大風速風向、極大風速風向資料。為與《地面氣象觀測規范》[11]中的規定保持一致,日界統一定為20:00至次日20:00(北京時間,下同),大風日為瞬間風速達到或超過17 m/s(或目測估計風力達到或超過8級)的風,記為大風;若某日中有大風出現,一般稱該日為大風日;一日中有多次大風記為一個大風日。對于區域來說,大風日數的統計方法為區域中某個站出現,就視為區域出現,分別統計南四湖周邊近34年來1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和近8年來62個區域自動站的年平均大風日數。
1.2 研究方法
分析南四湖區域內大風氣候特征。從時間分布上分析:用線性傾向估計法[12]統計近34年南四湖區域大風日數隨時間變化趨勢,分年、年際、季和月進行統計,對大風風速、風向進行分析,用Mann-Kendall非參數統計檢驗法(M-K檢驗)對年大風日數突變情況進行檢驗,對氣候傾向率進行顯著性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α,若|r|>rα,表明變化趨勢是顯著的,否則變化趨勢不顯著。按上年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劃分四季。從空間分布上分析:對選取的1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大風數據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對同時間序列的1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與62個區域氣象觀測站大風記錄進行比較分析,挑取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進行分區,統計湖東、湖西大風氣候特征,找出南四湖區域不同地理位置大風分布特征及原因。以上分析均包括大風日數、風速和風向,計算風向頻率,繪制風玫瑰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風年變化特征
由圖1可知,近34年來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4.4 d,并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減少11.8 d,信度超過了α=0.00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減少趨勢極顯著。從曲線變化上看,峰值出現在1981年,為55 d,最低值出現在2003年和2013年,均為9 d;20世紀80—90年代中期大風日數曲線振蕩劇烈,90年代至今曲線變化趨勢較為平緩,2005年、2010年有2年小輻上升的波動,說明南四湖區域年大風日數減少趨勢分為2個顯著特點,即減少劇烈期和平緩期。
分析大風風向特征(圖2),南四湖區域大風風向16個方位均有出現,主導風向為偏北,其中頻率最高為北西北,占22%,頻率最小為東南,占1%。對近34年大風日數變化進行Mann-Kendall非參數統計檢驗,根據圖中UF曲線變化可知,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南四湖區域年大風日數出現明顯減少趨勢。1989年至今,這種減少趨勢都超過了顯著性水平α=0.05,90年代以來,這種減少趨勢超過了α=0.00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南四湖區域大風日數的減少趨勢十分顯著。
從空間分布上看,年平均大風日數最多出現在濟寧國家氣象觀測站,為246 d(表1),占南四湖區域總大風日數的11.1%,其次為棗莊站為214 d,占9.7%,年大風日數最少出現在沛縣,為35 d,占1.6%,各站大風日數年平均值都在1 d以上,最多為7.2 d,說明南四湖區域每年均有站次出現大風的可能;最大風速年極值為27.5 m/s,風向為南風(魚臺李閣區域氣象觀測站記錄),出現在2006年4月28日;極大風速年極值為32.7 m/s、風向為北西北(微山國家氣象觀測站記錄),出現在2007年7月11日;以南四湖為中心,在湖西、湖東取同等數量、緯度和與湖面距離基本一致的站點統計其大風特征,近34年湖西(金鄉、魚臺、沛縣)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66 d,占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的12%,湖東(滕州、微山、嶧城)年平均大風日數為481 d,占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的22%,說明湖區東部年平均大風日數多于湖區西部。究其原因,南四湖區域西北—東南走向的狹管地形作用、湖區東部海拔較高,地勢的阻擋則是湖東大風多于湖西的主要原因。湖西地區大風主導風向為北西北、北、北東北,頻率分別為25%、19%、22%,湖東地區大風主導風向為西北、北西北,頻率分別為14%、28%。
比較2007—2014年南四湖區域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和區域自動氣象站大風日數,國家級自動氣象站為76 d,占大風日數的50.6%;區域自動氣象站出現74 d,占49.3%,其中,有44 d區域自動氣象站出現大風記錄而國家級自動氣象站未出現,有30 d區域自動氣象站和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在同一天均出現大風天氣記錄,說明大風天氣的小范圍、局地性越來越顯著,因此加密站點觀測大風天氣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更好地監測和預報小尺度、局地性大風天氣系統的出現,可大大減少漏報率。
2.2 大風季節變化和月變化特征
統計近34年南四湖區域風資料,大風主要出現在3—7月,占全年大風天氣的65.1%。四季中,春季最多,占大風總天數的40.7%,大風天氣在一年12個月中均有可能出現(圖3),其中3月最多,為127 d,占大風總天數的15.3%;9月大風天氣出現最少,為20 d,占大風總天數的2.4%。分析風向特征(圖4),四季中大風主要以偏北方向為主,偏南大風在夏季相對較多。3月以北西北向最多,頻率為25%。
3 結論與討論
(1)1981—2014年近34年,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4.4 d,年平均大風日數變化呈極顯著減少的趨勢,平均每10年減少11.8 d,減少趨勢表現為劇烈和平緩2個階段,減少過程沒有發生突變現象;湖區大風風向16個方位均有可能出現,主導風向為偏北,其中頻率最高為北西北向,占22%,頻率最小為東南,占1%。春季大風天氣最多,一年12個月中均有可能出現大風天氣,大風主要出現在3—7月,占全年大風天氣的65.1%;以3月最多,9月最少,3月最多,風向頻率為北西北。
(2)從空間分布上看,濟寧站國家級氣象站年平均大風日數最多(246 d),占南四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的11.1%,年平均大風日數最少出現在江蘇沛縣(35 d),占1.6%,南四湖區域每年均有站次出現大風的可能。南四湖區域大風受地形影響非常顯著,湖區東部較西部更容易發生大風天氣,湖東大風以偏西北方向為主,湖西大風以偏北方向為主。
(3)南四湖區域大風天氣的小范圍、局地性越來越顯著,因此加密站點觀測大風天氣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更好地監測和預報小尺度、局地性大風天氣系統的出現,大大減少漏報率。
4 參考文獻
[1] 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92(4):199-202.
[2] 黃榮輝,張慶云,阮水根,等.我國氣象災害的預測預警與科學防災減災對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3-22.
[3] 辛吉武,許向春.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災害學,2007,22(3):85-89.
[4] 周翠芳,張廣平.寧夏北部地區一次大風天氣診斷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520-6523.
[5] 張祖陸,梁春玲,管延波.南四湖湖泊濕地生態健康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180-184.
[6] 魯孟勝,孔凡順,莊學厚.山東西南部南四湖流域環境地質綜合調查[J].中國地質,2003,30(4):424-427.
[7] 宮德文,潘成英,劉傳仁,等.南四湖氣候初探[J].山東氣象,1987,28(4):43-45.
[8] 李永果,李莉,朱桂林.近20年山東省南四湖大風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4):15087-15088.
[9] 劉威,王瑜.南四湖大風天氣的形勢特點及其預報[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2):281-285.
[10] 馬進山,宋東,邱繼玲.南四湖湖面大風預警系統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1,39(1):118-122.
[1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1-27.
[12] 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