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林
摘 要: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的經濟待遇每況愈下,甚至入不敷出而難以維持生計。這種狀況的形成同近代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造成了小學教師人才的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民國時期廣東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教師隊伍的穩定,給近代廣東教育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害。
關鍵詞:民國;廣東;小學教師;經濟待遇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169-03
教師伴隨著近代新式教育的逐步推進與發展,至民國時已成為一個新興的職業群體。近年來,學術界開始將民國時期教師群體納入研究視野,而教師待遇更備受社會和教育界關注。教師薪水的高低不僅是衡量其生存狀況與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且直接影響教師的構成與教師隊伍的穩定,并折射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小學教育是基礎性教育,小學教師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因此,探尋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的經濟待遇狀況,并分析成因和造成的后果,無疑有助于我們更深入了解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在廣東近代化歷史進程中的生存狀況與社會地位,亦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以借鑒與啟迪。
一、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待遇概況
近代師范教育興起時,清政府對教員的待遇沒有明確的統一規定,教員薪資因地因類而異。但總體而言,教師待遇整體偏低。1907年《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中顯示:全國小學教師薪俸3至8元不等,浙江5.6元、河南7.8元[1],1911年清政府規定兩等小學教員薪資標準為初等小學教員月薪最高不得超過16元,有特別業績的高等小學本科正教員和初等小學本科正教員月薪可分別遞增至32元至60元[2]71。清末不同級別、不同地區的學堂,在教員薪資待遇上有很大差別,即使在同一所學堂,教員的薪水也是多寡不均,這與教員自身的資歷、教授科目、授課鐘點有關。
1914年教育部視察閩、粵、桂后指出:廣東1913年自師范畢業的兩千多人,但完全科畢業的未至十分之一,除改行或升學外,執教小學的很少,其他地區亦不例外[3]。由此指出“惟小學教師地位甚低,祿入又微,不惟社會所輕視,亦易為政府所淡忘,夫以責任之重而待之也薄,人誰思奮?豈宜無所酬?”[4]237因而要想方設法提高小學教員待遇,令其盡心執教?!靶剿豁棧瑧驮摰厣畛潭茸靡艘幎?,令師范生能安心服務,不致有仰事俯蓄之虞?!盵5]835因而于1917年頒布新的《小學教員俸給規程》,將其薪水按月俸分為14級,最高60元,最低4元。
進入民國后,廣東小學教員待遇較清末略有好轉,如1922年廣東各地小學教師收入由高漸低的大致狀況如下:最高是廣州市,高小每周1小時2.4元,初小月薪30元;其次為梅縣,高小月薪20元,初小8元;再次則為海豐縣,高小月薪20.5元,初小6元;東莞縣,高小月薪15元,初小8元;新會縣高小月薪12元,初小6元;惠陽縣,高小月薪12元,初小7元;詹縣高小月薪11元,初小7.5元;瓊東縣高小月薪12元,初小5元,另供膳食;興寧縣高小月薪10元,另供膳食,初小6元,另供膳食[6]314-315。粗略計算年薪一般為100元至150元。如潮州市,小學教師年薪為白銀150—200元[6]314。1923年廣東實行新學制后,小學教員月薪一般36元,最高125元,級差為工資的20%[6]315。新學制施行后因物價上漲,生活開支日漸增大,1926年廣州市規定教師月薪分20級,最低級每月40元,最高級每月182.5元。每級遞加7.5元。至第11級為止。每屆滿一年,得一次升一級。且自1928年7月起實行。據調查,1928年,廣州30間小學教員平均工資44.58元[6]316。1928年廣東省規定小學教員薪水:最低須以衣食住舒適為度;同時據學歷、教學經驗加薪。同年10月,省教育廳又規定每人每月白銀36元,年薪432元為最低基數,凡合同師資不能少于此數,再根據學歷、經驗、工作效率以定增減[6]315。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因此時多為私立學校,經費全賴自籌,即便是公立學校,因軍閥混戰,軍費浩繁,政府撥款僅達十分之一二。因此省政府雖多次三令五申,然而各地方政府和學校并未能執行。實際上,當時大致是:初小教員月薪為白銀16至25元,高小教員20至30元,中學教職員月薪高于小學[6]315。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投入抗戰,國家經費拮據,教師薪俸一般改發“八成”,稱為“國難薪”,廣東省亦不例外。1940年推行“政教合一”的新縣制和國民教育。廣東省規定小學教員每月最低薪俸為本人生活的2倍,除基本月薪外,還有資格、職務、勞績、年功和努力等加薪獎勵。每提一級,一般為2元,同時還規定,鄉(或區)中心學校的教員薪俸一項,由縣市府撥給。此外,還有養老金、退職儲金、互助保險儲金等規定[6]319-320。
據調查,1941年全省51個縣的小學教師待遇略有差別。小學教師共27 366人,其中7 487人月薪31至40元,占總數的27.3%;5187人為41到50元,是18.9%;29人拿101至110元,僅占0.1%;30人收入是111至120元,將近0.19%[6]320。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廣東省通貨膨脹嚴重,各縣市小學被迫將薪資改為月薪加實物(大米或稻谷)。如1946年7月3日汕頭市規定:小學高年級教員月薪1.5萬元,大米30公斤;初年級教員1萬元,大米25公斤[6]321-322。興寧縣政府1946年7月則規定小學教員每月食米80至140司碼斤,薪金15萬至30萬金圓券。此時期的廣東其他縣市小學教師待遇亦大同小異[6]322。
民國時期,教師工資由地方財政發放,各地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地方性的待遇標準,懸殊甚大,加上粵北等經濟落后地區災害較多等原因,較低的標準也未能達到,由此造成待遇的區域差距。廣東地區發展不均衡在教育上表現為城市優于鄉村。1931年國聯考察團來華實地考察后指出:“中國一鄉村初級小學教師有時每月得華幣30—40元者,但一般而論,每月僅得華幣10—15元。薪水較高者實非常例外。至若城市初級小學教師通常每月可得華幣20—30元?!盵7]46另有時人調查,“初級正教員在城市者每月18元,??平虇T每月14元,在鄉村者每月16元,專科教員12元。”[8]123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待遇普遍較低,而在貧困、落后鄉村地區的小學教師生活更加悲慘。
二、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待遇形成的原因
社會環境的穩定是教育發展的基礎。但近代以來廣東局勢戰亂不斷,導致廣東小學教師經濟待遇偏差,嚴重阻礙了教育的前行。
1.戰亂頻繁無保障
民國“廣東很少有較長時間的安定,歷次革命事業的發難,多以粵為根據,甚至毀法亂紀者,亦以粵為根據,因此變動無常,人心浮蕩”[9]273。許多學校特別師范學校時被軍隊干擾,不能開展教學。受軍事影響最大的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曾多次被迫停課。1912年“粵省光復,校內多處為民軍駐扎,然猶不輟弦歌之聲”。而后,同盟會的軍隊也在學校操練,致使校方“不得不停課,復延考事者旬余。”“二次革命”時,因局勢太亂,學校“亦停學旬日”[10]2。1916年因“滇桂軍與龍軍沖突,輟課5個月”[10]1-2。省城學校竟如此,省城外的學校更難逃厄運。1917年賴世璜部駐扎于惠潮梅師范學校,僅余兩間教室上課。駐軍還把保存完整的《圖書集成》“替作床板薪炭之用”,摧殘了大量學校藏書,“原有圖書,完全散失”[11]35。在民國近十年的時間里,因政治、軍事原因,學校發展一再受阻,僅勉力維持。①
2.經費投入無保證
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制約教育的進步,而足夠的經費投入是教育前行的重要條件。但民國廣東政局紛亂,戰爭不斷,軍費支出巨大,雖然政府三令五申地強調教育經費不能被挪用或侵吞,但地方軍事長官掌控地方,教育經費仍被其隨意挪作他用。
據查1912—1920年間,廣東省僅1912年的教育經費是支出超出預算的,其他均遠遠低于預算,有些時候甚未達預算的1/2。但此時軍費支出龐大,如1914年的軍費高達1102萬元[6]35。而用于師范教育的經費則更少。比如1918年實際投入師范學校的僅35 270元,占預算總數的4.3%[12]。教育經費如此窘迫,卻仍遭到各方侵占、挪用。1917年,鑒于“各屬地方紳士對于學校原有經費不但不能設法保全,還經常以增添設警、籌辦團保等由頭,直接將指定辦學的款項挪作他用,致使公私各校已成立者的被迫停辦,未成立的無法著手建設”[13]。
初等教育經費則少之又少,特別是鄉村,“地方教育經費一般城市多于鄉村,而鄉村不及城市的十分之一二?!盵14]稀少的經費投入嚴重制約了鄉村教育的推行。如瓊崖縣鄉村小學十分少,縣城五里范圍內無學校,校舍也大多是借來的,全部都達不到要求,一個教室要容納四五個班的學生,僅一個教師教學。檢定這些教員,發現合格的僅15人,不合格的竟多達51人[15]。如此根本無法滿足適齡兒童的學習要求,“農村失學兒童與城市或城市附近失學兒童形成十五與二之比,五與十之比,城市里若有兩個失學的,農村就有十五個”[15]。由此可見,戰亂的頻發,經費的匱乏,嚴重影響了近代廣東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發展。1921年來粵的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哀嘆:廣東“教育經費因軍費挪占,經??s減,導致教育事業的萎靡不振?!盵16]35
三、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待遇帶來的后果
1.待遇低下無引力
近代粵人重實務,而淡儒家和傳統文化教育,在此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教師的地位可想而知。五華縣有一首打油詩:“教書并非最上流,傍人門戶度春秋,唇焦舌爛腰酸痛,無枷無鎖實在愁”[6]324。
所以,民國時期廣東的師范畢業生愿意執教的很少,完全不能滿足國民教育的發展需要,小學教員嚴重出現求過于供的現象。教育司1913年調查報告顯示,“粵省師范畢業生現有二千余人,但完全科畢業者不及十分之一,除升學及改行外,事實上入職小學教育的甚少?!盵17]
1919年廣東高等師范學校附設初級師范共畢業三班學生,總計50人。他們畢業后,入職教育者21人,7位升學,22人則從軍、從商等非教育職業[18]101-102。
2.薪酬低薄無動力
雖然民國教育部明文規定,師范畢業生須任小學教員。但許多畢業生覺得教員待遇太低不愿任教,雖被指定,但不履行。民國時期廣東小學教師待遇雖有提高,但與當時物價一比,仍入不敷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東物價變動不大,如興寧縣每市斤白米0.07—0.08元(每市斤價格,下同),豬肉0.15元,生油0.12元;0.1元可買雞蛋3只,或蔬菜10余斤[6]319。僅以1920—1921年廣州市小學教師收入舉例,一家人的生活“需四五十金才能維持”,但小學教員“每月收入不超過36元”[19],甚至有教師“每月僅得一二十金的,或僅數金的”。1928年,廣東省教育廳提到小學教師薪水待遇時指出:“內地小學教師月薪很少,以致不能糊口”[6]315。這些亦可從《廣州民國日報》三十年代頻繁登出廣州市小學教職員請愿,要求政府清理發放拖欠已久的薪水的新聞中看出。因“地方教育經費投入城市的較多,而投入鄉村的未至十分之一二。”[14]因而鄉村情況更糟糕。以1932年梅縣物價為例,每斤柴40元,米每元七八市斤(當時梅縣是全省物價較高地區)[6]319。很顯然,僅靠教師薪水維持一家生活很艱辛。
1941年因抗戰使得通貨膨脹,物價一日數漲,如12月23日新寧縣白米每元3合9勺(每合約2.4市兩),100市斤生油300元,100市斤菜籽油580元,100市斤白鹽300元,100市斤黃豆240元[6]320。省視導員1941年調查后稱:“陽江一般伙食費每月需70余元,而小學教員薪酬大多少于百元,以致難以維持生計”?!傲_定小學教職員月薪均不超過50元,難敷個人生活”?!扒W教師不能維系個人生計,都視教育為畏途”。薪水不僅低薄,還常被一再地扣發,令大多教師根本無法用心教學,從而導致教師人才的不斷流失。拖欠小學教師薪水的現象尤為嚴重。一兩個月不發薪是常事,四五個月沒工資還要來上課,但其中“能專心致志,把教育作為自己終身事業的”少而又少[20]。“不管我們生死,一再扣發,拖欠,至今已十個月了,家人也要跟著我們一起餓死嗎?”[21]由此“不斷拋棄教育功夫,而轉就商業、工藝、政治和其他”[22]781。“如此下去,人人只會視教育為畏途、教育前途至堪危懼?!盵23]
四、結語
辛亥革命后廣東社會一直動蕩不安。戰亂紛飛,學校被占,民眾的生命財產沒有任何保障。地方政府亦無力注重教育的發展,教育經費經常被挪為軍費,從而直接影響小學教師的經濟待遇,導致小學教師待遇低下,社會地位不高,這不僅嚴重挫傷了立志投身教育事業的學人的積極性,也促成教師人才的流失和隊伍的不穩定,影響了近代廣東小學教育的質量,阻礙了近代廣東教育的前進步伐。
教師對學人吸引力的喪失令大量師范畢業生不愿執教,但小學教育需急速發展,只能無奈地讓未受過師范教育的人充斥其中,如此對小學教育的發展帶來致命傷。如時人所言:“教育界的健者,既然日漸減少,無怪初中畢業生,以及未經訓練的老學究,亦得乘間混入,濫竽充數。這種現象實在是教育界的一大恐慌?!盵24]
未有對教育有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理想的青年學子自愿投身教育,小學教育雖然能在政府的多方督促下擴大規模,但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當然,事實上我們無法無理地要求一名教師在“衣食無著,生活不?!钡那闆r下仍熱愛教育事業,因此,只有真正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讓教師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才能談得上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才能說教師是社會上受尊重的職業。
參考文獻:
[1]學部總務司.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2]1911年學部奏定小學經費暫行章程折.李桂林,戚名■,錢曼倩.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公牘[Z].教育公報,1915(5).
[4]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琚鑫圭,童富勇,張守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何國華.民國時期的教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7]國聯教育考察團.中國教育之改進[M].國立編譯館,譯.南京:國立編譯社出版,1932.
[8]林振鏞.小學教員之生計(調查)[M]//李文海.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書:文教事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9]金曾澄.廣東之教育.許衍董.廣東文■續編:第2冊[M]//廣東:廣東文■編印委員會編印,1987.
[10]國立廣東大學概覽·沿革[Z].1924.
[11]設備情形.二師月刊(廿七周年紀念專號).潮州: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9(1).
[12]溫仲良.論廣東歷年之教育經費預算決算案[J].廣東省教育會雜,1921(1).
[13]廣東省長訓令第一八零號令各道尹知事飭屬不得挪用學款文[Z].廣東教育公報,1916(6).
[14]促進各地鄉村教育[N].廣州民國日報,1933-08-22.
[15]瓊崖農村教育潰敗狀況之一斑[N].廣州民國日報,1933-
08-22.
[16]杜威.南游心影[N].上海:民國日報,1921-06-22.
[17]報告[Z].教育公報,1914(6).
[18]各班畢業同學一覽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師范校友錄,1919.陳芳.清末民初廣東師范教育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19]粵教員有加薪希望[N].上海:民國日報,1920-04-06.
[20]評論小學教員應有的要求[J].廣東省教育會雜志,1921(1):1.
[21]張鐘元.小學教師生活調查[J].教育雜志,1929(21):4.
[22]黃希聲.那負販的和黧臉的教員[J].廣東省教育會雜志,1921(1):6.
[23]李友芝,李春年,柳傳欣,葛嘉訓.中國近現代師范教育史資料:第2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24]顧琨.江蘇鄉村小學之病態及今后改進之方法[J].江蘇教育,19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