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瓊
摘 要: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教學要設計成學生數學學習的活動,成為學生“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探索、體驗、感受,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提高數學素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提倡開放、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在主動積極的心境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課堂的主人。課堂上教師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關鍵詞:主動性;激發;探索;精心設計;興趣;參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72-01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場所。要想使全體學生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就必須讓課堂成為學生樂學、學好的陣地。教師要做的就是組織、引導、促進,即把學生帶到學習任務中,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教學的起點,給學生多一點學習和建構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學習。
一、激發興趣,促使學生參與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也就形成了學習的內動力。它鼓舞著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所以要想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兒童年齡小,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數學知識枯燥無味,想要提高學習興趣一定要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知識生活現場,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潛力,激活思維。
首先,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造情境。立足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尋找知識與經驗的切入點,選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進行加工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富有時代氣息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其次,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把內容設計成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驅動課堂教學,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主動積極思考。
二、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成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概念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如對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過程中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測,然后提供教具讓學生測量,并從生活中尋找它的影子,在動手中強化,從而加深認識,在這個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操作空間,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在驗證的經歷中體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究,不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種下了生長的基因。
三、剖析疑難,掌握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相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把教師從傳統注重說教的填鴨式教學中解放出來。教育家贊可夫曾指出:只懂得傳授知識,不懂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師是不完全的教師。所以教學時應巧設坡度,一次次引起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給他們提供分享和切磋的機會,能在每一次沖突過程中學數學和用數學,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加以培養,如課前要預習,課堂上要讓學生有較多的自學時間,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有能力做學習的主人。在教會的同時,必須讓學生“會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我們應重視學法的研究、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實踐、學會講解、學會質疑問難、學會歸納、學會小結。為此,在教學中,力求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能力,并讓學生不斷總結學法。
四、體會快樂,使學生愛學習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教育家杜威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驅策力是“希望做個重要人物的欲望”。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欣賞和贊揚,一個鼓勵,一句贊揚,不僅可以改善師生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拿起鼓勵的武器,讓學生品嘗到認可的喜悅,使他們愛學習、愛創造。課堂上,老師要善于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肯定,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真聰明、你比以前進步了好多……若回答不出來或者錯誤,也要用婉轉的口氣安慰學生,切忌責怪、諷刺挖苦,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地對學生積極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致就高,這樣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果老師們能轉變觀念,找到自己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角色,重點引導、點撥,放手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地參與教學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那樣,學生就有了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才會有活躍的氣氛,才能積極地去感受、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讓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演,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王祖琴.小學教學新課程教學設計[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2009.
[2]楊小微.課堂變革中教師智慧的成長[J].中國教育學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