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興
[摘 要]立德樹人理念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融合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對其實踐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應積極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徹、落實德育精神與方針。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 立德樹人 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62
思想政治作為公共基礎教育學科之一,其開設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理念是我國當前一切教育開展的根本任務,亦是發展的最終目的與方向。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推動立德樹人理念與思想政治教學融合能夠進一步發揮教育職能作用,是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真正意義上全面實現和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使一切先進理念能夠與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相結合。為此,本文將對這一課題展開探討。
一、立德樹人理念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融合意義
立德樹人一詞由“立德”和“樹人”兩部分組成,其中“立德”指的是樹立德業,“樹人”則與通常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含義上保持一致。而所謂的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當中指的就是在注重傳統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的同時,把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置于重要且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這表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所給予的優先發展以及高度重視的決心。
正所謂:“教育強,則國強;教育興,則國興;民無魂不立,國無魂不強。”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選擇。縱觀中國歷任領導人有關思想教育方面的觀點與政策,不難發現,其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理念而深入、發展和延伸,所以,唯有以立德樹人理念來確立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為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培養真正有用的人才。如,毛澤東同志主張“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要求以培養擁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為一切教育展開的根本目的;鄧小平同志主張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求以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宗旨;江澤民同志強調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基于人才成長的規律與特點,推進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和拓展精神為主的素質教育;胡錦濤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思想教育核心理念;習近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實現路徑,要求被教育者在倫理道德和思想品格上應與時俱進。上述指引都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二、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
1.積極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為本質的表現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在這一體系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作為精神內核而存在的。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學要想從根本上實現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目標,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從內容、方向和形式上保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同時要將其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生個人思想進步和精神成長的全過程,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內核與紐帶,實現對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追求和目標的實現。
2.全面貫徹、落實德育精神與方針。將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任務,首先要不斷豐富相關教學內容,及時將黨和國家最新的思想理念及方針政策融入思想政治教學當中,尤其是要注重對當前社會新觀點、新思想進行系統解讀和完整梳理,讓學生保持思想理念和相關理論的先進性。其次要引導和掌握校園的學習、教育風氣,積極拓展和開發與思想政治建設、德育教育及精神文明教育相關的一系列活動,并在不斷實現廣度的同時,進行深度的挖掘,以理論帶動實踐、以實踐帶動學習。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將思想政治理念融會貫通,并作用于學生的實際學習當中,促其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覺悟,從而抱以堅定的信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之中。
當前社會范圍內積極推進和展開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教育,而學校作為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基地,是實施思想政治教學的主陣地。因此,應充分重視當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品德修養的培養和提升,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積極導向作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學效果的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