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么發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教育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性研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對于當前中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內涵出發,初步探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和應用過程。
[關鍵詞]學案導學模式 中學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93
學案是和教案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教師在現有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以課時為單位,將課本中相應的內容和知識設計成遞進性問題系列,以此來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探知的學習過程。導學則是和“講學”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方式。由此,學案導學可以定義為: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一、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1.主導性原則
學案導學模式中“導”的概念就是教師不再像傳統教學模式那樣處于主體地位,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一方面立足于“主導”來設計學案,既不能下發學案后覺得萬事大吉,放手不管,讓學生自主學習,也不能充當“保姆”角色承包學生的所有學習任務,而是要擔負起“導演”“主持人”的責任,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掌握知識。另一方面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主導”地位,不是盲目地“滿堂灌輸”,而是適時地設疑啟發、組織討論、精講點撥,教學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2.主體性原則
從學案導學模式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的,因此在將學案導學模式應用于中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主體性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三個“必須”:必須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夠完成學習目標,留給他們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必須依靠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讓學生直接參與,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出他們的主體作用;必須為了學生,所有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圍繞學生發展而進行,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通過學案導學模式有所收獲。三個“必須”是學案導學模式在中學教學中應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的直接體現。
3.探究性原則
師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是學案導學模式的本質,因此探究性原則也是學案導學模式在中學教學中應用所要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意識到沒有對問題的探究就沒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更不會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不同思維的碰撞,從而也不會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實踐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不唯書、不唯師,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層面的拓展,形成探究的興趣及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二、學案導學模式的應用過程
1.預習導學環節
以筆者自身的實踐為例,在預習階段不是直接要求學生課后瀏覽教材內容,而是在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大綱以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來提出一個個不同類型的問題,形成一個學習方案,在課前將這些方案發給學生,讓學生以此為參照進行預習。在預習導學環節有以下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學習方案的制定要盡可能地以開放性問題為主,并且要保證問題的難度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以此來避免學生再次走上生搬硬套的道路;另一點是教師需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對學生的預習方法進行指導,例如怎樣使用工具書、如何查找資料等。
2.合作探究環節
合作探究是學案導學模式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應用形式,對此筆者認為合作探究環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例如在一些教材問題探究之外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留白,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巡視,及時點撥,對學生的疑問要有明確的回復,不能讓學生產生模棱兩可的感覺。最后是對于學生合作探究的總結教師要抓住要害,以學生的問題為例,從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律,起觸類旁通的效果,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3.檢測反饋環節
在教學檢測反饋上,筆者主要采用的是當堂檢測反饋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通過當堂檢測反饋可以鞏固新知,并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當堂反饋能夠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 參 考 文 獻 ]
[1]王露露.預學案模式在農村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科技資訊,2016(4).
[2]劉興軍.創新教學模式 提升教學質量[J].西藏教育,2015(12).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