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
一說到高三,但凡有過高三經歷的人可能立刻想到的就是書山題海,如果要說課外閱讀,哪怕是閱讀經典讀物,師生與家長可能都會覺得在高三那么緊張的階段,只怕會有點得不償失。那么,高三有沒有必要在課外進行經典閱讀呢?有沒有可能既閱讀了經典又有利于高三的學習與高考呢?
首先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有無必要?我們先來看高中語文課程的權威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
《新課標》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語文課程……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還提到要“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在“課程目標(思考領悟)”中提到:根據自己的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選修課程”中也提到: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特別是一些經典名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雖然在《新課標》中有對高中生語文經典閱讀的要求,對文化經典名著閱讀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但實際上在高一和高二短暫的學習過程中很難做到在課堂上有效而深入地開展文化經典名著閱讀;而由于現在電子讀物的泛濫,在課外學生也很難認真持續地自主進行文化經典名著閱讀。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新課標》中還明確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化論著,交流閱讀體會,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在高中的一、二年級,因為學習任務相對較少,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文化經典名著閱讀也就相對容易。那么,在高三如此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可能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的文化經典名著閱讀,同時又和高考目標并行不悖呢?我的嘗試也許可以作為借鑒。
我給學生選定的是傳統名著《論語》和《聊齋志異》。
我給學生選《論語》是因為它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它對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的深遠影響,其中不僅有孔子的政治主張與思想,更有他如溫厚長者一般的諄諄教導和如朋友一般的殷切忠告,學生易于從書中獲取自己所需精華。同時,對《論語》的閱讀應該也有助于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提高。
我首先要求學生用兩周的時間將《論語》粗略瀏覽一遍,這樣一本語錄體的小冊子,用兩周的時間瀏覽應該是綽綽有余的。同時要求班上約三十名語文功底較好的學生選定《論語》中的某一條語錄,準備一次五分鐘以內的主題發言。為了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我預先確定好學生的發言順序。每天第一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鐘就留給學生發言,學生發言后由我或學生簡短點評。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閱讀來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讓他們作文時能言之有物,能有自己的思想,不陳詞濫調,不人云亦云。
以后每天的課堂上,學生在發言中不僅能談自己對該則語錄的理解和認識,還能由此生發開去,或是聯系現實慷慨陳詞,或是引經據典,有的談生活、談人生的苦惱、談家庭親情、友情,不一而足。印象較深的例如:學生從“君子不器”而談到現行教育制度的利弊;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談到對父母的感恩;從“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談到自己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和對即將離開父母的不舍。因為發言的自由度較大,效果竟然很好,漸漸地課前五分鐘由我擔憂而變成全班同學的期待。
我選定《聊齋志異》為學生的閱讀對象是因為它雖是文言文讀物,但文字相對淺近,學生易于讀懂;其次是因為這本書談神狐鬼怪,學生可能閱讀興趣要大一點。而我讓學生閱讀《聊齋志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們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具體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先閱讀老師指定的《聊齋志異》中的一些篇目,然后選定自己喜歡的一則故事。首先要列出文中他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一般要求學生提前做好幻燈片,在上課前就展示給學生,這樣不擠占上課時間。這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實詞。其次利用上課的前五分鐘時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故事內容,要盡可能精彩。這是考查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再次是學生自己選定文中的精彩段落做成幻燈片,給大家做詳細講解。最后是由老師或學生做簡短的點評。
這樣對《論語》和《聊齋志異》閱讀交替進行,一方面避免學生時間長了產生厭煩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給學生以足夠的準備時間,避免每天利用課上五分鐘的寶貴時間進行的經典閱讀流于形式。在整個高三期間,經過幾輪的循環,學生對《論語》和《聊齋志異》的閱讀可以說是比較深入的,這樣既促使學生閱讀了文化經典,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和文言文閱讀水平,還給學生緊張而枯燥的高三生活以適當調節,也算是增色不少。如此說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葛嫻.高中名著閱讀現狀及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 2011.
[2]李錦超.普通高中學生語文名著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