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目前,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對數學概念理解不透、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不當等導致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當然,正是由于這些錯誤的出現,讓老師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也讓學生在錯誤中更好地掌握正確的知識。就初中生解題錯誤作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結題
一、小學數學解題模式的影響
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很多都是對具體的數作運算,其運算結果也是具體的數,但到初中以后,學習代數時,常要用字母表示數,就無從下手了。如有這樣一道題,觀察下列數,1,4,9,16,…,你能寫出第n個數嗎?學生在解題時,受結果是確定的數的影響,學生往往不會用字母表示。這也給后面學習列方程解決有關問題帶來一定的困擾,不習慣用字母表示未知的量,進而找不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不能明確等量關系,從而列不出方程,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學生習慣于小學時用具體的數來計算,習慣于用算術方法來解題,這給初中數學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所以,我們在日常數學教學中要逐漸滲透初中數學學習的代數方法,改變學生原有的解題習慣,盡快適應用代數方法思考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概念不清,導致解題出現錯誤
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有關的數學概念理解不清,導致在解題中易發生錯誤。如我們在學習負數的概念時,提到像-1,-4,-10,…這樣的數都叫做負數。學生在接觸具體數字負數時可以分清,但遇到了帶有字母的如-a,他也會片面地認為它是負數,錯誤地認為凡是帶有“-”號的數都是負數,殊不知當a為負數或0時,-a即為正數或0,并不是帶負號的數即為負數。這一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也會給后面解決有關帶有參數的不等式問題帶來問題。如這樣一道題,已知關于x的不等式ax>1的解集為x<-1,求a的值。很多同學在解題時,知道a是小于0的,但兩邊同時除以a時,不自覺地添上了一個負號,即變為x<-1/a,認為一定要帶上一個負號,它才是一個負數,導致解題出現錯誤。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清有關的數學概念,挖掘其內涵,并結合相應的練習,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
三、前后所學知識的相互影響,導致解題出現錯誤
隨著數學學習的深入,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前后所學知識相互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干擾。如我們在學習完七年級下冊的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后,會發現有的同學在解決單一問題時,沒問題。但是,在遇到一些綜合問題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同學拿到題目后,先進行因式分解,做著做著,又沒有分解徹底,又運用整式乘法的法則將其展開,弄不清題目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對所學知識運用不當。如我們在學習完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后,在做有關應用公式法解題的題目中,有這樣一道題
(a-b)(-a+b)。大部分學生得到這道題的答案a2-b2或是b2-a2,沒有理解平方差公式的要點,即用兩個因式中的完全相同的項的平方減去互為相反的項的平方。類比于可用平方差公式解決的題目,一目了然,對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是個很好的反例,同時也明確了該題需用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展開,或者對任意某個多項式提出一個-1,即變形為-1(a-b)(a-b)或-1(-a+b)(-a+b),再應用完全平方公式展開,但結果必須是代數和的形式而不應該是完全平方和的形式,明確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不同,不能和平方差公式相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備課時,可選取一些典型例題進行示范,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明確題目到底要我們求什么,審清題意,減少前后所學知識的相互干擾。
四、有關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不熟練,導致解題出現錯誤
眾所周知,學生進入初中后,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觸了不少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整體代入法、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但不少學生拿到題目后,不假思索,直接就做,導致題目答案不完整,或解題過于繁雜。如有這樣一道題,已知x為實數,且滿足|x+1|-|x-1|=2,求滿足x的值。有的學生拿到這道題,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分類討論,分三種情況討論:(1)當x≤-1時,-x-1+x-1=2,x無解;(2)當-1 總之,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錯誤,對待所犯錯誤,我們應正確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減少錯誤的發生。 參考文獻: 邵霞.淺談初中數學解題錯誤[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教研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