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登賢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廣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他反對“教師滔滔不絕講,學生默默聆受”的教學策略,反對“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主張教師在課堂上不應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應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的“嘗試理解”、“揣摩”在前,教師的“幫助”(學生揣摩不出之后的幫助)在后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這也正是現代教育思想中“學生主體觀”的重要體現。我校在教育現代化方面大膽嘗試,自2014年秋季開始,借鑒山東即墨二十八中語文“和諧互助”課堂教學模式,大力開展有效課堂建設活動,學校七年級語文學科首先進行了教學實踐。語文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全體教師有意識地跟進,經過摸索和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教師層面來說,新形勢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是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甚至是最基本的途徑。而在這方面我校語文集體備課取得了長足進步,許多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集體備課備什么,怎么備?”這個一直困擾廣大教師的瓶頸問題有了全新的認知,基本形成了適合學校和教師教學實際的集體備課新思路和新模式。活動中,針對教師課時緊張,很難長時間集體坐在一起,耗時耗力,卻不出成效的所謂“集體備課”的限制,我們倡導教師間的“和諧互助”,倡導集體備課“晾曬、碰撞、沉淀、建構”的基本流程。經過實踐,教師基本能夠接受并進行實施,徹底打破了“穿新鞋、走老路”,被動應付,敷衍了事的局面,給學校教學教研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本輪實驗雖然和以往一樣集體備課有主備人,有參與者,有教研組引導,有集體協商參與。但不同的是通過集體協商確定課題后,由主備人進行初次備課,并將教案分發到所有參與者手中,由每位參與者進行修正、補充,并提出意見建議。再由主備人根據參與者的修改進行二次備課。然后由主備者進行課堂授課,再由參與者通過觀課、議課等環節,進行交流。最后再讓主備人形成較為完備的適合學生和學校實際的課堂設計。這樣經過“對初備教案的晾曬,經過大家意見的碰撞、修改,再二次沉淀為較為定型的教學設計,最后付諸課堂進行建構”的完整過程,既保證了集體備課教師參與的廣度,又確保了參與的深度,同時讓參與者的時間把握上既靈活又統一。大家既可以暢所欲言,奉獻各自心智,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認真參與活動,平等交流,互通有無,打破了原來僵化無效的模式,質量高,效率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從學生層面來說,“和諧互助”模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預習習慣的養成。通過預習,學生將作者等文學常識以及生字詞、段落等已經初步掌握,較復雜的知識通過翻閱資料、互相探討等方式能解決的解決,解決不了的恰好是上課需要教師或其他同學分享的,需要認真聽的,潛心鉆研的問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同時,通過“和諧互助”的教學,讓教師更加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了課堂內容的精選,不再像原來那樣滿堂灌,或者事無巨細,講解沒有梯度,不突出方法訓練等。現在原來教師的好多事情由“師友互助”模式中的“師傅”代替了,這樣既鍛煉了“小師傅”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間團結互助的精神,同樣也減輕了教師課堂上的負擔,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當然,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困惑。一是許多老師很愿意嘗試改革我們的語文課堂,但是“和諧互助”型課堂模式重視的是“兵教兵”,也就意味著學習優秀的,可以當“師傅”的學生至少應該占班級人數的一半,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班級恰好優秀的可以跳出來,能夠當師傅的不足三分之一,這樣就直接影響了課堂的互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師友互助”需要分別培訓“師傅”和“徒弟”,可能老師對學生的培訓還不得要領,在課堂上配合不夠默契,影響教學效率。二是許多老師認為操作起來系統性還不夠,如何改進,讓師生都能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長期堅持,還值得
商榷。
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必須堅持下去,作為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要深入思考要怎樣開展教學,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意識。同時要不斷反思“和諧互助”型課堂模式的得與失,反思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下意識地運用、檢驗、發展,力爭讓這種有效教學模式校本化、本土化,成為有效課堂的奠基石和發動機,成為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
引擎。
參考文獻:
馬富華.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