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興



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難以大成。小組合作,即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并且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我校于2012年推進學習型課堂,實行了“小組合作模式”,我們在教學中嘗試利用三段式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實踐。
要很好地實現“三段式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中釋放創造潛能,首先要做好組建、明確、培訓三項工作:
組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在開展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中,分組是至關重要的,要保證每個小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開合作學習,學生在競爭中有“旗鼓相當”的感覺,才會增加合作的動力,增強取勝的信心,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我們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每組4~5人,編號為A、B、C、D、E,按長方形圍坐,以便啟發引導之后,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實驗。
明確合作學習中的分工職責。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曾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后,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并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學生的學習負責。A擔任小組長,他的任務是指揮小組開展活動,負責小組所有的成員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務,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實驗操作、探究活動。B擔任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的活動、討論結果、探究結論。C擔任發言人,負責重述小組討論學習的主要結論,并演示研究成果。D擔任綜合員,負責聲音控制、補充、評價等。組內分工落實后,要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對每一個學生所擔任的角色可根據教學情況定期作適當的調整或輪換,使學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全面的技能。
培訓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品嘗成功的喜悅。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通過培訓,使學生初步學會與學習伙伴交流溝通,初步感受合作學習過程,為真正的小組合作活動作好“熱身”。
下面以“浮力”教學為例,談談“三段式合作學習”課堂教學
模式。
教學模式圖示:
實施三段式合作學習模式,旨在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注重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多向交流的局面。
第一環節:個人自主預習(理解目標,自主學習)
教師設計自學提綱或導學案,讓學生明確理解學習目標,并在目標的引領和問題的推動下,為實現目標奠定基礎。
教師對學生的預習,要求要明確。
預習時間要求:如果教師給學生的預習時間太短,與學生實際所需的時間相差太大,學生無法完成預習。如果教師給學生的預習時間太長,有的學生無事可做,課堂可能會亂。
預習內容范圍:導學案的目標明確,路子明晰,環節清楚,活動較易展開,練習適度。
預習內容要求:預習內容要求可以分為三方面。基本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的基本要求;提高要求:中上等學生掌握的內容;發展性要求:對優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預習方式要求:要求學生預習時在書上圈點批注或完成預習作業。
“浮力”預習導學案
學習目標:
感受浮力的存在,能說出什么是浮力;
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
我與同伴思考、討論后能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
我能與同伴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預習任務:
一、基本要求
1.看教材49頁并思考:
如圖1:漂浮在水面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指出各力的方向和施力物體。在圖1中畫出木塊的受力示意圖。
2.浮在液面的物體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塊、金屬塊、鉤碼等一放入水中就下沉,它們會受到浮力嗎?
二、提高要求
1.如何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要受到浮力的作用,試著寫出設計方案。
2.閱讀課本中50頁第三自然段內容,試著回答浮力產生的原因。
如圖2:立方體上下表面距離深度h上 h下
由p=ρgh,p上 p下
由F=pS,F上 F下
從而產生一個方向向 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就是浮力。
三、發展性要求
認真閱讀課本51頁“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你的猜想?并試著用實驗方法驗證(學法指導:控制變量法)
A.組織檢查小組的預習情況,小組內督促沒有完成的學生完成,盡可能完成發展性目標要求。
第一環節:同伴互助學習(同伴交流,釋疑解難)
對于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先找同伴解決。互助方式一般采用小組內互助或“2+N”的方式,即先“一對一”討論,再有問題則再同其他學伴討論,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同伴互助使學生之間相互借鑒思考問題的方法,彌補自主學習時的知識缺憾,實現二次
達標。
第二環節:分三步走
第一步:同伴交流(小組內交流)
課堂上,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就參與交流,交流無實效。有些問題能獨立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可以兩人解決的,就兩人解決,能在小組內解決的不在班上解決。
在A的組織下,小組互助檢查,解決預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
小組互助學習,解決預習中提高性的問題。對提高要求中的第一個問題,各小組成員發表觀點,完善方案,并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完成探究,得出結論。
小組交流研討,探索預習中的發展性問題。
小組對需要展示的問題分工與合作。對發展性要求,綜合各小組的猜想,各小組完成設計方案,分小組完成探究,1~3小組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體浸沒的深度有關?4~6小組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7~9小組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液體的密度有關?10~12小組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在規定時間內,各小組完成探究任務后,再選自己小組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
第二步:課堂展示(組際交流,師生互助)
展示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設計方案。
四個小組分別對分組完成的探究實驗展示、講述、解釋。
對一些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班內展示交流,集體解決。如,有的小組探究了浮力大小是否與物體重力有關,但沒有形成結論,經過展示,各小組討論后得出該小組在實驗時沒有控制變量。
教師(或學生)適時將問題發展、提高。
歸納得出結論(方法)。即形成觀點,形成能力。
教師強調、落實。
課堂問題變形(變式)與訓練。
第三步:課堂小結(小結學習清單或回顧學習清單)
課堂教學的小結是一節課的總結與提升,是保證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課堂小結的方式:①學生作小結(主要形式)②學生與教師共同小結③教師作小結。
第三環節:課堂反饋矯正(訓練反饋,反思升華)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根據學情,精講點撥,實現三次達標。
還要遵循“三不講”原則——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仍不會的不講(或暫時不講)。
參考文獻:
陳江.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引入[J].中國校外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