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為了解大學生群體創業的具體情況和面臨困境,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對97家已創業的“大學生”企業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并對其中57家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態勢較好,經營狀況趨于平穩;但發展中仍面臨著社會經驗不足,遭遇人才瓶頸、資金壓力較大等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建議
中圖分類號: C812
文獻標識碼:A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推動下,全社會創業熱情得到有效激發,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不斷釋放。大學生作為“雙創”的生力軍,其創業情況更是備受關注。為了解北京市大學生創業具體情況和面臨困難,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對2014年3月-7月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經營者學歷信息為“大學生”的97家企業進行持續跟蹤調查 ,并對其中57家企業開展了實地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企業對營商環境滿意度較高,對自主創業評價積極,自有資金是創業本金主要來源,但也遇到社會經驗不足,遭遇人才瓶頸、資金壓力較大等問題。
一、“大學生”創業企業基本特點
(一)發展態勢良好,營商環境滿意度較高
1季度,97家“大學生”創業企業擁有資產1.2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55.2萬元,吸納從業人員407人,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9.2%、60.3%和24.1%,比全部新設企業平均水平分別快34.2個、10.3個和23.7個百分點。從經營情況看,1季度認為經營狀況“很好”、“比較好”以及“一般”的企業比重合計超過6成,達到63.9%,占比較上年同期提升6.1個百分點。表明大學生創業群體經營狀況總體保持穩定,發展態勢較好。
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為大學生創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對經營環境的滿意度較高。實地調研的57家企業中,對當前創業環境的滿意指數為115.8。其中,有10.5%的受訪企業表示對創業環境非常滿意,28.1%表示比較滿意,49.1%表示基本滿意,合計占受訪企業總數的87.7%。
(二)“互聯網+”創業是主流,大學生對自主創業評價積極
實地調研中,近4成(38.6%)的“大學生”企業認為“創業項目與互聯網的關系”非常緊密或較為緊密,僅有不足2成(17.5%)的企業認為不怎么緊密或不緊密。表明“互聯網+”在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浪潮中認可度較高。
隨著政府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不斷趨于完善,大學生創業群體對自主創業的看法偏于積極。認為自主創業“前景光明”的企業占61.4%,認為“前景不明”的僅占26.3%。同時,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的受訪者達到43.9%,其中認為在校期間的創業經歷對后期創業有很大或較大幫助的占比在9成以上。
(三)展現自我價值是創業主因,自有資金是創業本金的主要來源
實地調研中,有77.2%的創業者表示“展現自我價值和才能”是選擇自主創業的主要原因,“創造財富,提升社會地位”和“更自由的生活”選擇比重也較高,均在40%以上 。
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初始資金規模較小,多以自有資金為主要來源。超6成創業者的初始投資金額在20萬元以下。其中,投資額在1-10萬元之間的占比最高,達45.6%;10-20萬的占14%,1萬及以下的占3.5%。從資金來源看,啟動資金主要集中在自有資金和親朋好友資助,選擇這兩項的被訪者比重合計超過80%,分別為54.4%和26.3%。
二、“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導向與社會輿論為大學生創業營造了較好的氛圍,但從這些至少有兩年創業經歷的大學生親身實踐看,社會經驗不足、運營成本高企、資金不足是創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人脈資源短缺,社會經驗不足
盡管大學生創業者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沖勁和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但在理財、營銷、溝通、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實踐能力普遍不足。特別是企業創建、市場開拓、產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調動社會資源,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在這方面感到較為吃力。實地調研中,43.9%和40.4%的受訪者分別把“人脈關系不足”和“缺乏社會經驗”作為自主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二)遭遇人才瓶頸,用工成本居高不下
大學生創業企業普遍反映,因經濟實力、福利待遇和創業環境等現實問題均無法與大企業相提并論,使企業難以招到“志同道合”人才,并且人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尤其是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更顯捉襟見肘。某美容科技公司介紹,目前該企業處于初創期,知名度不高,想通過新業務的拓展,實現用戶積累,需要引進優秀人才進行系統研發,但是研發等崗位人員成本近幾年來節節攀升處于高位,成為企業難以承受的繁重負擔,企業短時間內想要發展壯大非常困難。
(三)資金壓力較大,融資需求難滿足
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企業日常運作是大學生創業初期首先遇到的棘手難題。實地調研顯示,多達70.2%的受訪者表示“資金實力不足”是創業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
企業反映,目前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資金壓力主要表現為:一是信用檔案不健全,造成缺乏有效融資資質。初創企業資金缺口較大,需要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但受學生階段信用記錄不夠詳盡、創業項目發展前景和預期收益性不確定、可抵押資產規模偏小等條件的制約,大學生創業者較難獲得風險投資、小額貸款公司等方面的資金支持。跟蹤調查顯示,1季度,在97家企業中,有融資需求的16家,其中有15家未獲得融資,占比高達93.8%,比上年4季度提高4.3個百分點。二是社保支出數額相對較大。部分企業反映,由于社會保險基數與大中型企業基本相同,對于剛起步、營業情況不佳且前期投入較大的小微企業來說,社保費用超出其承受能力,企業感到不堪重負。三是回款周期偏長。大學生創業企業知名度較低,競爭力偏弱,為了與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貨款回收等方面,往往要做出較大的讓步,部分客戶要求推遲結款時間,給企業資金周轉帶來較大壓力。
三、努力突破瓶頸制約,促進大學生創業企業穩步成長
目前大學生創業企業大部分處于初創期,也是風險較高時期,如何讓他們能“生出來”,還要“活下去”“活得好”,這是今后政府相關部門實施精準服務的工作重點,也是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關鍵一環。
(一)加大對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實地調研中,當問及“政府在推動大學生創業方面還需做哪些改進”時,多達66.7%的受訪者選擇“加大資金支持”,在所有選項中位列首位。
建議:一是在對創業項目審慎審核和控制貸款風險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大學生貸款門檻,縮短審批時限,并對創業項目經營情況進行跟蹤回訪,便于后續定點幫扶。二是加快發展線上眾籌、P2P網絡金融等新型融資方式,設立重點支持創業大學生的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搭建創新創業大學生和投資人互聯互通平臺,全面拓寬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三是在推進工傷保險費率下調等“普惠制”的同時,制定專門政策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且經營較為困難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在社保繳費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同時,將從事“新經濟”的初創企業納入相關補貼政策范圍,采取補貼標準與R&D投入強度、創新項目等掛鉤的激勵機制,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下一年度給予適當補貼,幫助其輕裝上陣。
(二)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政策執行效力
實地調研顯示,40.4%的企業認為獲得“創新創業資訊”,主要通過“已創業的朋友”介紹 ,選擇通過“國家或北京市中小服務平臺”、“新聞社交媒體”、“行業協會”的受訪者比重在10.5%-24.6%之間,比例相對較低。部分企業反映,由于政策宣傳不盡到位,政府和小微企業之間信息渠道還不盡通暢,對各項優惠政策的知曉率也不太高,也就很難主動對接優惠政策。
建議:一是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業服務網、微信、政府相關部門的門戶網站、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提供辦事指導和咨詢,定期舉辦政策宣講,多角度、全方位宣傳解讀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制度,對大學生群體存在的疑問進行權威解讀。二是積極對接創業者需求,制定并完善操作性強、較為詳盡的政策實施細則,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落地生根。三是進一步簡化相關審批流程,制定明晰的大學生創業相關手續指南,做好設立審批、稅收減免、培訓指導、補貼申請、社會保障等配套服務。
(三)完善創業培訓服務體系
實地調研中,66.7%的創業者希望創業導師提供“營銷策略”的培訓和幫助。對“創業政策”、“融資方法”、“組織管理”的認同率也較高,均在30%以上。
建議:要從高校和政府兩個層面努力,切實完善創業培訓服務體系。從高校層面,一是要加強課程建設,將創業教育培訓納入高校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推行創業模塊課程、創業案例教學和創業實務訓練,培養在校生的創業意識。二是要加大培訓基地建設,大力培養和聘請創業指導老師,開設創業培訓課程,組織有創業愿望的大學生參加培訓,為大學生提供市場營銷、融資方法、領導力管理、創業政策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從政府層面,一是要加大創業場所支持力度。調查中,超過5成的企業呼吁“加強經營場所支持力度”,位居最受關注政策的前列。要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完善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落實經營場地,同時對符合條件的創業者給予租金補貼。二是通過舉辦創業創新大賽、創新成果展示推介等活動,搭建創業者交流平臺,培育創業文化,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人心,形成鼓勵與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