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銀



摘要 針對機插雜交中秈稻的關鍵技術環節,通過設計不同播種密度和不同基本苗開展試驗,調查秧苗素質、栽插質量、莖蘗動態、產量,從而確定機插的最優參數。試驗結果表明,從節本增效的角度出發以取秧塊面積2.24~2.38 cm2、盤播種密度為75 g的處理對于機插中秈稻徽兩優996比較適宜。
關鍵詞 機插中秈稻;播種密度;基本苗;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21-02
為了探明研究雜交中秈稻機插條件下不同播種密度和不同基本苗配置對產量形成的影響,2015年5月,筆者開展了機插雜交中秈水稻不同播種密度、基本苗試驗,現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為天長市永豐鎮橋灣試驗示范基地,面積為1 600 m2,供試水稻品種為兩系雜交中秈稻徽兩優996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硬盤營養土旱育秧方式,播種密度設置2種盤播種量:56 g/盤和75 g/盤;并通過調節秧針縱、橫取秧塊面積來調節基本苗。秧齡20 d,6月14日機插。選擇PF48插秧機作業,株行距為30 cm×14 cm,通過調節秧爪縱、橫取樣量來調節基本苗。采取小區試驗和大區示范定點調查相結合,設10個處理,分別為56-T1、56-T2、56-T3、56-T4、56-T5、75-1、75-T2、75-T3、75-T4、75-T5(表1)。3次重復。
1.3 試驗方法
肥料運籌為施純N 240 kg/hm2,基肥∶蘗肥∶穗肥=6∶1∶3,分蘗肥于機插后5~7 d一次性施,穗肥于倒2.5葉一次性施;P2O5 75 kg/hm2和K2O 225 kg/hm2作為基肥一次性基施,結合施分蘗肥拌苯噻酰草胺、芐嘧磺隆除草1次,防病治蟲3次,其他管理措施統一按機插高產栽培來實施[1-3]。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在移栽的前1 d,對2個播種量處理下的秧苗素質進行調查,測定根鮮重、根干重、葉齡、苗高、10苗莖干重、莖基寬、根系數量等。機插后2 d,對機插質量進行了調查,以2、3苗為準計算機插均勻度、每穴苗數和漏插率。移栽后分品種每小區定點移栽帶標記秧苗10株,拔節前每5 d跟蹤調查莖蘗數1次;并于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即N-n期(N為品種主莖總葉數,n為品種主莖伸長節間數)、拔節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隨機普查50穴。成熟期進行理論測產,調查有效穗數、結實率、穗粒數、千粒重、計算理論產量,收割時每小區單打單收,調查實際產量[4-6]。
2 結果與分析
2.1 秧苗素質
不同處理秧苗素質情況詳見表2。由表2可知,盤播種量為56 g處理的秧苗的根鮮重、根干重、莖干重、莖基寬、苗高都比盤播種量為75 g的秧苗要大,說明盤播種密度小的秧苗整體素質要高于播種密度大的秧苗,主要是機插秧盤育秧密度大,但盤秧生長后期葉面積指數達到4時,個體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盤播種量為75 g的秧苗受到抑制的時間提前,而盤播種量為56 g的秧苗受到抑制的時間大大地推遲了,也證明了稀播利于秧苗生長。
2.2 移栽質量
不同處理的機插均勻度和漏差率見表3。由表3可知,隨著盤播種密度的增加和取秧塊面積的增大,每穴苗數有增大的趨勢,但機插均勻度這種趨勢表現得不明顯;漏插率隨著取秧面積增大而下降,同樣也與盤播種密度有一定關系,盤播種密度小的漏插率要大于播種密度大的。
2.3 分蘗動態及成穗情況
由表4可知,處理56-T1、56-T2、75-T1、75-T2的高峰苗期都要推遲7月29日左右,說明無論播量多少,取秧塊面積過小的處理分蘗高峰期都延遲;并且高峰苗數雖多但下降快,說明大多數屬于無效分蘗,不利于機插中秈稻中期的平衡生長。
2.4 產量及其構成
由表5可知,處理56-T5、75-T4、75-T3的實產依次排在第1、2、3名,56-T1、75-T2、56-T2處理的實產依次排在倒數1、2、3名,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有效穗數和穗粒數上,說明基本苗數偏少、分蘗偏遲,難以形成機插中秈稻的足蘗、大穗,不利于機插中秈稻徽兩優996的高產。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盤播量56 g的秧苗素質好于75 g的秧苗素質,隨著取秧面積增大產量逐漸增加。盤播量56 g、橫向縱向取秧塊量的面積為2.38 cm2的處理產量最高,為10 984.80 kg/hm2;其次為盤播量75 g、橫向縱向取秧塊量的面積為2.24 cm2的處理;以盤播量56 g、橫向縱向取秧塊量的面積為0.86 cm2的處理產量低。從漏插率的統計來看,栽插時取秧塊量的面積越大漏插率越低,但從節本增效的角度出發以取秧塊面積2 cm2以下的處理較適宜;同時播量小而取秧面積過小時,生產中不宜使用。從節本增效的角度出發以取秧塊面積2.24~2.38 cm2、盤播種密度為75 g的處理較適宜;盤播量低于75 g而機插取秧面積小于2.24 cm2時,將增加漏插率,增加補秧費用,生產中不建議使用。
4 參考文獻
[1] 張選懷,瞿廷廣,王小懷,等.機插稻不同基本苗試驗[J].農業裝備技術,2005(2):23-25.
[2] 錢銀飛,張洪程,李杰,等.不同基本苗配置對機插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9(增刊):316-322.
[3] 隋鑫,任海,李寶軍,等.移栽基本苗密度對水稻新品種鹽粳1202生育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5(7):24-25.
[4] 陳厚存,宗式華,蔡連貴,等.水稻拋秧基本苗與密度配置研究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1(1):30-32.
[5] 尤寧益,陳東水,胡聽南,等.適當增加基本苗 提高水稻產量水平[J].上海農業科技,2006(6):53-54.
[6] 那永光,張昌愛.水稻品種栽培密度的確定方法淺議[J].現代化農業,2005(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