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潤忠 黃利民 李建業 徐有祥 徐汝松 葉海龍



摘要 為了解決龍游縣主栽品種、倒春寒對早稻生產的影響,探索適宜的水稻播期,有效指導水稻安全生產,2011年進行區組試驗,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進行驗證試驗。初步的結果表明,龍游縣雙季稻的移栽方式有1個最佳播期(3月31日前后)和危險波動期(7月底)。
關鍵詞 雙季稻;主栽品種;播期;浙江龍游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24-03
龍游縣早稻主栽品種是金早47,連晚的主栽品種是甬優9號;常年早稻種植面積0.7萬hm2,產量6 300~6 750 kg/hm2;連晚種植面積0.88萬hm2,產量6 750~7 500 kg/hm2。近幾年都有0.01 萬hm2連晚由于播期、移栽盲目,引起大減產甚至絕收,給全縣的糧食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
為解決雙季稻主栽品種的播期,龍游縣氣象局和農業局從2011年進行區組試驗,2012年、2013年和 2014年進行驗證試驗,以期確定龍游縣主栽品種移栽秧田的適宜播期,合理安排季節,使早晚兩季水稻單產都保持較高的水平,避免不合理播種引起絕收,為指導規模種植大戶在播種、移栽過程中選擇適宜播種時段,避免在危險波動期播種,引起大減產、絕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早稻品種為金早47,由浙江省勿忘農種業有限公司提供。供試連作晚稻品種為甬優 9 號,由寧波市種子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區組試驗。
(1)2011年早稻區組試驗。設計3個播期試驗,分別在3月24日、3月31日、4月7日露天播種,達到5.5葉后移栽到試驗田。3次重復,共9個小區,小區面積36 m2。播種量90 kg/hm2,試驗過程中記載各處理水稻生育期及生長發育情況,農事管理同當地農戶[1-3]。
2011年早稻生育期的氣溫見圖1。由圖1可知,3月25日前的平均氣溫都會低于10 ℃,加之4月5日前最低氣溫低于10 ℃出現概率大,同時龍游縣倒春寒出現的頻率為0.4,這種氣候易引起爛秧。
(2)2011年晚稻區組試驗。試驗設3個播期處理,分別在 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露天播種,分別在7月23日、7月28日、8月3日移栽到試驗田。3次重復,共9個小區,小區面積36 m2。試驗過程中記載各處理水稻生育期及生長發育情況,農事管理同當地農戶。
試驗期間氣象情況見圖2。由圖2可知,最低氣溫在9月19日前后就開始低于20 ℃,平均氣溫在10月15日后基本低于20 ℃以下,而最低氣溫都會低于15 ℃,而11月初平均氣溫大多低于15 ℃。平均氣溫低于20 ℃,雜交稻不能正常抽穗,低于15、20 ℃不能正常灌漿。這就要求9月19日前進入抽穗期,10月15日前進入灌漿期。
1.2.2 驗證試驗。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進行驗證試驗,分別調查各處理水稻生育期及產量[4-6]。試驗期間候平均氣溫、候光照見圖3、4。
2 結果與分析
2.1 區組試驗
2.1.1 早稻試驗。由表1、2可知,金早47在龍游縣早稻栽培,以3月31日前后播種為最佳,最佳播期定在3月27日至4月4日,太遲影響晚稻移栽,太早引起爛秧。
2.1.2 晚稻試驗。由表3、4可知,甬優9號在龍游縣連晚栽培,以7月23日前移栽為最佳,育秧播種期在6月15日前后,要求早稻在7月22日前收割完成。6月20日以后播種育秧,要求在7月25日前移栽,產量將受到影響,屬于不穩定播種期,農戶要十分注意,但可以采用生育期短(110 d以內)的雜交水稻品種,也可以采用早翻早。6月25日播種育秧只能選用生育期100 d左右的雜交水稻品種,同時要求在7月底完成移栽。8月3日以后不能移栽連晚(包括早翻早),試驗已證明水稻不能正常成熟。
2.2 驗證試驗
3年驗證示范結果見表5、6。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龍游縣主栽品種早稻金早47和連晚甬優9號合理搭配,可以取得全年糧食增產,但應該重視播種期的確定。金早47在龍游縣早稻栽培,以3月31日前后播種為最佳,最佳播期定在3月27日至4月4日,只有在最佳播期播種,才可以在7月18日前后收割早稻,為晚稻正常移栽騰出時間。早于3月27日以前播種極易遭遇低溫、倒春寒天氣。甬優9號在龍游縣連晚栽培,以7月23日前移栽為最佳,育秧播種期在6月20日前后,要求早稻在7月22日前收割完成。8月5日后不能移栽甬優9號等雜交水稻品種,7月底移栽是危險波動期,要十分慎重。具體移栽時期見表7。
水稻從播種至成熟的天數稱全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隨其生長季節的溫度、日照長短變化而變化。同一品種在同一地區,在適時播種和適時移栽的條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較穩定的,它是品種固有的遺傳特性。水稻為喜溫作物。生物學零度粳稻為10 ℃,秈稻12 ℃。金早47三葉期以前,日平均氣溫低于12 ℃ 3 d以上易感染綿腐病,出現爛秧、死苗。甬優9號秧苗溫度高于40 ℃易受灼傷,日平均氣溫15~17 ℃以下時,分蘗停止,造成僵苗不發。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最低溫度低于15~17 ℃,會造成穎花退化,空秕率增加和抽穗延遲。抽穗開花期適宜溫度為25~32 ℃,平均氣溫連續3 d低于20 ℃(粳稻)或2~3 d低于22 ℃(秈稻),易形成空殼和癟谷,但氣溫在35~37 ℃以上(雜交稻32 ℃以上)造成結實率下降。灌漿結實期要求日平均氣溫在23~28 ℃之間,溫度低時物質運轉減慢,溫度高時呼吸消耗增加。溫度在13~15 ℃以下灌漿相當緩慢。粳稻比秈稻對低溫更有適應性,甬優9號處于二者之間。3月25日播種,早稻三葉期以前,日平均氣溫低于12 ℃ 3 d以上年份,沒有出現病害;但3月20日前后播種,在4月初的三葉期,2011年出現日平均氣溫低于12 ℃ 3 d,感染綿腐病,出現爛秧、死苗。2011年抽穗開花期平均氣溫連續3 d低于21 ℃,形成空殼和癟谷,其他3年的示范試驗結果,結實率高于2011年,產量高于2011年。
由于高溫條件水稻光呼吸作用增強。其光合作用適宜溫度范圍較大,甬優9號在18~35 ℃,當低于18 ℃或高于38 ℃光合作用急劇減弱。稻根呼吸作用隨溫度升高至32 ℃時迅速加快,然后緩慢增加,至38 ℃時達最大值,接著減慢,而稻葉呼吸在20~44 ℃之間隨溫度升高呈直線增強。低溫(尤其霜凍)情況下,光合效率受抑制,稻根吸水減少,導致氣孔關閉和葉片枯萎。根呼吸對高溫危害的反應比葉片更敏感。
水稻品種的生育期變化受感光性、感溫性和基本營養生長期3個因素綜合作用所決定?;緺I養生長期反映水稻品種在高溫短日條件下的生育期長短;感光性反映水稻品種的生育期對不同日長的反應特性,感光性強的品種在短日下生育期明顯縮短;感溫性是水稻品種生育期對溫度的反應特性。感溫性強的品種,當溫度高時,生育期縮短明顯。從4年的試驗可以得出,甬優9號屬感光性較強的品種,2014年大面積減產。
4 參考文獻
[1] 李勇星.影響水稻生長發育的因素及技術措施[J].安微農學通報,2012(14):44-45.
[2] 焦曉國,宣維健,盛承發.性信息素在害蟲測報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06,32(6):9-13.
[3] 葛詩平.中秈超級稻超高產途徑試驗總結[J].安微農學通報,2012(14):51-52.
[4] 鄒應斌,屠乃美,李合松.雙季稻旺壯重栽培法的理論與技術[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6(4):241-244.
[5] 黃利民,樓潤忠,徐有祥.沼肥在水稻上驅蟲防病效果初探[J].中國沼氣,2014,32(6):79-82.
[6] 張淮,孫君艷.對信陽水稻推遲播種期的探討[J].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1999(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