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平 張金艷 伍存生 陸曉鳳 文小榮


摘要 闡述了超級雜交稻蓄再生稻在阜陽市示范片的種植表現,并從品種選擇、培育壯秧、建立高產群體、肥水管理等方面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超級雜交稻;再生稻;示范;一體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28-03
Abstract The planting performance of super hybrid rice and its ratooning rice in the demonstration film of Fuyang City were elaborated,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from selection of varieties,cultivating strong seedling,establishment of high-yielding population,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super hybrid rice;ratooning rice;demonstration;integrat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再生稻在我國具有1 700多年的栽培歷史,20世紀70年代后,再生稻生產曾經出現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時期[1],但是由于當時水稻品種的再生力和栽培技術仍然不能滿足再生稻高產的要求,再生苗的萌發數量在年度間、地區間常出現巨大差異,再生稻結實率偏低,大面積的再生稻產量不穩不高。在種糧比較效益逐年降低和農村勞動力日趨減少的沖擊下,全國再生稻種植面積從1997年的75.3萬hm2下降到2013年的57.6萬hm2。廣西再生稻種植面積從4.70萬hm2下降到目前0.7萬hm2。
1996年農業部立項啟動“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后,項目實施后科技工作者選育出了一大批超級稻品種,其中超級雜交稻產量高、根系發達、再生力強,為發展再生稻生產提供了新的契機。2012年廣西灌陽縣在超級稻百畝片超高產攻關的基礎上,圍繞改善土壤環境,增加土壤氧氣,培育大穗,提高再生力的技術路線,集成先進栽培技術,開展超級稻蓄再生稻一體化栽培技術[2]的試驗示范。經過了幾年的技術攻關,取得了顯著成效。灌陽縣千畝超級稻蓄再生稻示范片,經區內外專家、教授測產驗收,2014年頭季稻產量達14.18 t/hm2,再生稻產量達6.03 t/hm2,兩季相加達20.21 t/hm2;2015年頭季稻產量達14.03 t/hm2,再生稻產量達7.72 t/hm2,兩季相加達21.75 t/hm2,超級稻蓄再生稻高產高效,使傳統的再生稻生產煥發了新的生命力,為穩定糧食產量、促進水稻生產節本增效、加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應用拓寬了道路。
1 千畝示范片的氣候及土壤條件
示范片位于灌陽縣灌江河谷東岸的黃關鎮聯德村,海拔350 m。年均氣溫17.9~18.3 ℃,年均日照時數1 400 h,年降雨量1 570 mm,≥10 ℃的初日為3月25日,無霜期286 d。排灌方便,耕層3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63.7 g/kg,全氮3.56 g/kg,有效磷25.05 g/kg,速效鉀71.46 g/kg,pH值5.75。
2 栽培及性狀表現
2.1 生育期
2015年種植品種為Y兩優900,3月22日播種,4月20日前后移栽,7月9日始穗,7月14日齊穗,8月22日收割頭季稻,頭季稻生育期153 d。再生稻9月23日始穗,10月2日齊穗,11月4日收割,再生稻生育期73 d。
2.2 苗蘗生長動態
移栽時基本苗45萬~60萬株/hm2,5月11日,田間調查苗數達到300萬株/hm2,5月25日達到最高苗階段,田間調查最高苗數達476.25萬株/hm2;8月13日田間調查,平均有效穗數264.45萬穗/hm2,分蘗成穗率55.5%。再生蘗在8月22日收割時已經萌動,8月29日田間調查達到最高苗數528.75萬株/hm2,10月30日調查,有效穗數487.5萬穗/hm2,成穗率92.2%。
2.3 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
對2015年專家測產的頭季稻和再生稻3塊示范田進行田間調查和室內考種,結果表明,頭季稻平均株高126 cm,穗長27.2 cm,有效穗數264.5萬穗/hm2,穗總粒數244.9粒,結實率92.4%,千粒重25.8 g,理論產量15.44 t/hm2,測產驗收實際產量14.03 t/hm2(表1)。
再生稻平均株高86.6 cm,穗長15.8 cm,有效穗數490.3萬穗/hm2,穗總粒數91.8粒,結實率83.5%,千粒重23.2 g,理論產量8.7 t/hm2,專家現場測產驗收實際產量7.72 t/hm2。其中再生稻的有效穗數是頭季稻有效穗數的1.85倍,說明品種的再生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表2)。
在示范田中取3蔸有代表性的再生稻,考查不同芽位再生稻的經濟性狀,發現倒2節再生稻對谷粒產量貢獻最大,其次是倒1、倒3節,倒4節對谷粒產量貢獻最小。因此,收割時適度保留較高的稻樁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產量(表3)。
3 超級雜交稻蓄再生稻一體化栽培技術
再生稻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成苗并抽穗結實的一季短生育期水稻[3]。再生稻根系主體依然是頭季稻根系[4]。在頭季稻齊穗后15 d,休眠芽開始幼穗分化[5]。因此,頭季稻的每個生長環節都與再生稻息息相關。要奪取再生稻的高產,必須將頭季稻、再生稻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制定一體化栽培技術,建立合理的群體,實現高產穩產。
3.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必須兼顧頭季稻產量高、再生力強、再生稻能安全齊穗3個要求。近年來推廣的Y兩優2號、Y兩優900、中浙優8號、深兩優5814、超優千號等品種都具有產量高、根系活力旺盛、再生力強的特性,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生育適宜的品種種植。
3.2 培育壯秧
試驗證明,采用尼龍膜覆蓋防寒育秧,將播種時間提早到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0 ℃的初日進行播種,具有向前延長生育期、提高秧苗素質、降低株高、增加有效穗數,顯著提高產量的作用[6]。同時為提高再生稻的產量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培育壯秧的操作要點:低拱架覆蓋尼龍膜防寒,塑盤半水育秧。根據插植基本苗、成秧率來確定用種量。選擇大孔徑秧盤,按每個秧盤孔播種不超過3粒種子來確定秧盤數量。精選稻種,種子要進行消毒催芽。秧田施足基肥,使用壯秧劑,控制秧田水分,實行水播旱管,預防病蟲害,培育壯秧。
3.3 建立高產群體
頭季稻的超高產栽培要求兼顧穗、粒二元結構,通過適度稀植,以大穗取勝。再生稻則以有效穗數對形成超高產貢獻最大[7]。因此,在確定插植密度和基本苗時,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栽培水平、施肥量及品種的株高等因素,兼顧頭季稻、再生稻對有效穗數的要求。實踐證明:Y兩優900頭季稻產量15 t/hm2的合理穗粒結構是有效穗數255萬穗/hm2,穗總粒數300粒,結實率90%,千粒重26 g。再生稻產量7.5 t/hm2的合理穗粒結構是有效穗數480萬穗/hm2,穗總粒數90粒,結實率85%,千粒重24 g。
栽培技術:采用寬窄行插植,插植規格為寬行33.3 cm,窄行20 cm,株距20 cm,每蔸插2~3粒谷,基本苗45萬~60萬株/hm2。秧盤育秧,3~4葉嫩秧人工淺插。插后5~7 d早施促蘗肥,“早、輕、多”曬田控分蘗,增施穗粒肥促大穗。間歇灌溉,強化根系活力。施肥“控前增后”,促再生苗早發、齊發。
3.4 水分管理
南方稻作區,在水稻生長前期的5—6月降雨較多,稻田長期積水,水稻根系發育不良。通過廂式整田,深開廂溝,在降雨后迅速排干積水,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氣能實現有機平衡。試驗研究證明:水氣平衡栽培比傳統灌溉栽培水稻的總根數、根干重分別提高10%~30%、10%~40%[8]。廂式濕潤灌溉比平作栽培再生稻總根數增加39.12%,再生稻的活芽數增加1.08%[9]。對頭季稻和再生稻都具有顯著的增產作用。廂式整田的操作要點:按3 m分廂,溝寬33.3 cm,溝深16.7 cm,四周溝適當加寬加深,在稻排灌一側深開1條小排灌溝,俗稱農毛溝,為便于排灌農毛溝要比四周溝稍深。
水分管理技術:頭季稻保持寸水返青,返青后讓水自然落干,然后溝灌保濕促分蘗,當分蘗達到設計有效穗數的80%時,再次疏通廂溝,及時曬田控苗,多次擱曬到進入幼穗分化,在幼穗分化二期灌淺水施穗肥,自然落干后,保持濕潤,抽穗揚花期有流動淺水,灌漿期溝灌保濕到成熟。收割后及時灌淺水施肥,自然落干后溝灌保濕,再生稻抽穗期灌淺水,然后溝灌保濕到成熟。整個生育期,除返青、抽穗,施肥、殺蟲灌淺水外,其他時間基本上水不上廂面,人在廂面行走,泥不陷腳。
3.5 施肥
增施有機肥是一體化施肥技術的關鍵措施之一。增施有機肥能有效地改良土壤,促進禾苗的穩健生長,建立強大的根系群,提高根系的活力,增強再生力。有機肥以種植綠肥為主,配合施用腐熟欄糞、桐柏等?;实氖┯靡源偬Y、攻大穗為主。頭季稻總施氮量225 kg/hm2,氮磷鉀的比例為2.0∶1.0∶2.2,基蘗肥與穗粒肥的比例為6∶4。其中基肥在產鮮綠肥450 t/hm2的基礎上,增施腐熟欄糞22.5 t/hm2、45%復合肥450 kg/hm2。移栽后7 d,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促分蘗。在主莖幼穗分化三期前后,施45%復合肥450 kg/hm2作穗肥。在頭季稻收割前15 d施尿素150 kg/hm2作再生稻促芽肥。頭季稻收割后3~5 d后施尿素75 kg/hm2、優質復合肥150 kg/hm2作再生稻發苗肥,齊穗后噴施葉面肥壯粒。
3.6 病蟲防控
病蟲的防控必須從秧田開始,實行全程預防,要特別注意頭季稻中后期的紋枯病和稻飛虱的防控工作。綜合應用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強化綠色防控,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每2 hm2安裝頻振式殺蟲燈1盞,每1 hm2安裝螟蟲雄蛾誘捕器15個。建立病蟲綜防監測點,根據病蟲預測預報,及時噴施化學藥劑。實行病蟲統防統治。
3.7 頭季稻收割
頭季稻收割時間和留樁高度一直是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熱點,不同地區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但筆者經過實踐證明:頭季稻10成熟收割或見芽收割,能使頭季稻灌漿充分,顯著提高產量;能使再生苗萌發集中,萌發數量多,顯著提高再生稻有效穗數。留樁高度以33 cm左右較好,保留的倒2、倒3是萌發再生稻有效穗數的主要節位。
3.8 化學調控
赤霉素對頭季稻、再生稻都有顯著的增產作用。在頭季稻抽穗80%噴施30 mg/kg赤霉素,能促進抽穗整齊,提高結實率;齊穗后15 d噴施赤霉素+葉面肥,能增加頭季稻后期植株葉片含氮量和葉綠素含量,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光合產物的積累量[10]。
收割后5 d、再生稻抽穗50%時,噴施30 mg/kg赤霉素,能加速再生稻抽穗進程,提早抽穗揚花,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有效穗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4 結語
在示范栽培中Y兩優900表現出了很強的再生力,再生稻的有效穗數是母莖數的1.85倍,但在傳統栽培中品種Y兩優900的分蘗力、再生力都屬于中等水平。說明通過增施有機肥、廂式濕潤栽培來優化水稻根系生長環境,能極大地促進了再生苗的萌發,減輕再生稻生產對品種再生力的依賴。勞動力的短缺已經成了阻礙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程機械化生產是發展糧食生產的必行趨勢。本文介紹的超級稻蓄再生稻一體化栽培技術中許多環節仍需人工來完成,將本技術與水稻缽苗栽插機、稻田開溝機、頭季稻高樁機收進行農機農藝配套組合,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推廣超級稻蓄再生稻種植技術,能彌補超級雜交稻生育期長、大部分地區只能作單季稻的缺點,種一季收兩造,減少了晚稻耕種環節,節本增收,種稻效益大幅度提高,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水稻產量實現新的飛躍。
5 參考文獻
[1] 方文,熊洪,姚文力.我國再生稻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J].農牧情報研究,1980(11):26-30.
[2] 呂水生.沅陵山區雜交中稻-再生稻一體化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3,28(4):54-56.
[3] 施能浦,焦世純.中國再生稻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1-2.
[4] 劉貴富,王學棟,吳躍進.再生稻根系栽培生理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1990(2):105-109.
[5] 黃友欽,張洪松.汕優63再生芽幼穗分化發育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89,11(1):97-100.
[6] 陳愛平,陸曉鳳,張金艷,等.超級稻百畝攻關片單產14.17 t/hm2栽培技術探討[J].廣西農學報,2015,30(1):1-3.
[7] 謝華安,李義珍,姜照偉,等.再生稻超高產結構及其調控[C]//航天育種高層論壇論文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徐世宏.水氣平衡栽培法的研究[J].廣西農學報,2008,23(2):1-4.
[9] 李經勇.半旱式栽培對中稻-再生稻的影響[J].再生稻,1997(1):23-25.
[10] 李經勇.赤霉素對再生稻的增產效應[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