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堅麗


摘要 總結了超級雜交稻Y兩優900在田陽縣的種植表現,從培育壯秧、適時移栽、寬窄行種植、科學施肥、濕潤灌溉、及時防治病蟲害等方面提出了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水稻;Y兩優900;生育特性;高產栽培;廣西田陽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33-01
Y兩優900是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育成的品種,以超級雜交稻骨干不育系Y58S為母本、秈粳交選育的感光型強優恢復系R900為父本配組育成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重點苗頭組合,2015年國家審定(編號:國審稻2015034)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新品種。田陽縣為實施好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下達的農業部超級稻新品種示范與推廣項目,探索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力爭產量突破13 500 kg/hm2大關,因此田陽縣選擇在高海拔、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灌溉條件良好、適宜一季稻生產種植、符合水稻超高產栽培條件要求的玉鳳鎮巴廟村,開展百畝連片高產示范,經全田驗收實產,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使田陽縣首次實現了水稻百畝片產量突破13 500 kg/hm2的目標。
1 種植表現
1.1 產量高
連片高產示范種植11.47 hm2,于4月3—5日播種,5月3—10日移栽,8月底至9月初成熟收獲,全生育期150 d左右。示范片測產驗收方法采取隨機抽取高、中、低3塊田,收割機全田收割稱產,丈量田塊面積,折算產量。折干谷平均產14 085.38 kg/hm2,最高14 922.36 kg/hm2(表1)。
1.2 稈粗耐肥,抗倒力強
植株高度適中,莖稈堅韌,葉片直立,生長濃綠;耐肥抗倒,施純N量300 kg/hm2,未出現倒伏現象。
1.3 分蘗力中等,株型緊湊
有效穗數最高為2 509 005穗/hm2,平均為2 340 210穗/hm2。不足是分蘗成穗率不高,平均成穗率52.8%,低的僅有44.6%。
1.4 巨穗型,穗粒結構適中
平均穗總粒數達319粒,最高達400粒之多;平均結實率79.0%,最高81.8%,平均穗實粒數達251粒;千粒重25 g左右(表2)。
1.5 米質優,米飯軟熟適中
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8.1%,長寬比3.0,堊白粒率12%,堊白度1.4%,膠稠度68 mm,直鏈淀粉含量14.7%。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培育多蘗壯秧,為奪取高產奠定基礎
培育多蘗壯秧是水稻高產示范的重要措施,是奪取高產的重要手段。一是做好種子消毒,即用活水加熱至55 ℃,浸種15 min,再用活水浸夠6 h再催芽。二是進行精量播種,防止秧苗過密,通風透光不良而產生弱苗。三是3葉1心時,噴施1次壯秧劑,促進秧苗矮壯。四是苗床內追施平衡肥(即氮、磷、鉀、硅、鈣、鎂、鋅、硼等配合),促進秧苗早發根,生長旺,在移栽前形成“三叉秧”或“四叉秧”壯苗,使移栽后快速返青和早發低位分蘗,提高有效分蘗的形成率和提高成穗率,充分發揮穗、粒數潛力。
2.2 采用寬窄行種植,提高光能利用率
插秧規格大行距40 cm,小行距25 cm,株距15 cm。大田拉繩分廂,留溝和工作行,設置成東西行以利于通風采光。
2.3 適齡移栽,促低位大穗形成
秧苗秧齡期為30 d,5.0~5.5葉移栽,插基本苗21萬蔸/hm2左右。每蔸插2粒谷秧,帶蘗6~7個,插足基本苗120萬~135萬株/hm2,插直插穩,淺插勻插,栽插后5 d內及時查漏補缺。
2.4 科學施肥,氮磷鉀硅配合施用
根據目標產量確定施肥量,計劃目標產量為13 500 kg/hm2,確定純N施用量300 kg/hm2,氮、磷、鉀、硅平衡施用氮∶磷∶鉀為1.0∶0.5∶1.2?;剩豪绨姨飼r施用腐熟雞糞有機肥2 400 kg/hm2,高活性硅、鈣、鎂、鉀肥300 kg/hm2,16%過磷酸鈣480 kg/hm2,35%復合肥150 kg/hm2。分蘗肥:移栽后5~7 d,即5月14日進行第1次追肥,施35%復合肥150 kg/hm2、尿素225 kg/hm2、氯化鉀210 kg/hm2。穗肥:6月15日進行第2次追肥(穗肥),施35%復合肥150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鉀240 kg/hm2,高活性硅、鈣、鎂、鉀肥75 kg/hm2。粒肥:7月8日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磷酸二氫鉀、鋅等葉面肥各1 500 g/hm2;7月16日再次結合后期防治病蟲害噴施磷酸二氫鉀1 500 g/hm2。追肥用肥除了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外,還增加了硅、鈣、鎂、鋅等中微量元素肥[1-2]。
2.5 水氣平衡管理,促進群體生長協調
采取“淺—擱—濕”的灌溉模式。移栽至有效分蘗階段、施肥、噴藥期間田面保持1~2 cm淺水層,既生態控草,更使土壤中有效氮以銨態存在。當群體80%夠苗(群體基本苗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后自然斷水擱田。灌漿成熟期實行濕潤管理,促進根系生長和深扎,提高根系活力、延緩根系衰老,早發低位分蘗,促有效大穗形成,避免下部節間因淹深水而過度伸長,抗倒伏能力下降,促進禾苗旺根健體、壯稈防倒,構建高產群體結構[3-4]。
2.6 綜合防治病蟲害,推廣綠色植保新技術
在第1次追肥時結合除草防蟲施用稻豐寶60 kg/hm2,該產品具有除草防蟲、促進水稻返青快、分蘗多、防蟲效果長達30~40 d的功效。在推廣使用該產品后,示范片農戶少噴了1~2次藥,對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與技術、推廣水稻健身栽培、實現增產增效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中后期針對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細條病、水稻螟蟲、稻縱卷螟、稻飛虱等病蟲害,選用康寬、吡蚜酮、愛苗、75%三環唑、噻菌酮、25%吡蚜酮、菌刀、優豐等農藥,有效地進行了預防和防治,整個生育期未發生嚴重的病蟲害[5]。
3 參考文獻
[1] 黃尚寧.水稻不同時期施肥比例與產量比較試驗[J].廣西農學報,2010(5):7-9.
[2] 李漫.超級稻栽培要點[J].湖南農業,2008(1):8.
[3] 朱德峰.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超級稻栽培技術.不同稻區超級稻栽培技術之一[J].中國農技推廣,2005(6):25-27.
[4] 黃湛.對超級稻栽培體系的幾點看法[J].西南農業學報,1998(11):27-30.
[5] 張啟珠,王學會.皖江地區超級稻及其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