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堂
摘要 分析了地膜覆蓋的增產功效,并從品種選擇、地塊整理、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地膜玉米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地膜玉米;栽培;高半山區
中圖分類號 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38-02
玉米是康縣糧食三大作物之一,傳統種植歷史悠久,隨著畜牧業和加工業的提速發展,市場上玉米需求量供不應求,且供求矛盾越來越大。康縣境內多有高山,少有川地,土地多依山坡地為主,最高海拔達2 483 m,全年日照日數1 600 h,無霜期僅210 d,四季晝夜溫差明顯,玉米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46%,占比較大,但由于自然氣候和高海拔的影響,老品種無法替換,種植優良品種不能成熟,良種優勢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就具有明顯的增溫、保墑、保肥、抑制雜草生長、促進玉米生長發育早熟、減少蟲害和改善土壤的理性化性的綜合作用,可以避免和減輕早春干旱倒春寒和生育后期低溫對產量的影響,從而使產量明顯提高。
自1988年康縣推廣應用地膜覆蓋玉米栽培技術以來,3年內就逐步解決了有史以來缺糧的燃眉之急,一般增產2 250 kg/hm2左右,在高半山區比露地種植產量翻1倍之多。這項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擴大了中、晚熟玉米雜交品種的種植范圍,充分發揮了玉米雜交種的增產潛力,玉米產量由推廣前的1 950 kg/hm2提高到4 500 kg/hm2左右。地膜覆蓋技術是干旱和高、半山地區提高玉米單產、農民脫貧治富的突破性重要唯一措施,截至日前還很值得持續深化應用。
1 地膜覆蓋的增產功效
1.1 增加積溫
地膜覆蓋后阻隔了土壤熱能與大氣交換,陽光中的輻射透過地膜,使地溫升高,通過土壤自身的傳導作用,使深層的溫度逐漸升高并保存在土壤里,從而滿足玉米生育期生長溫度環境。
1.2 改善光照條件
地膜覆蓋后,因為地膜和膜下的水珠反射作用,使漏射到地面上的陽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間,使基部葉片的光合作用增強從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1-2]。
1.3 蓄水保墑
覆蓋后,土壤與大氣隔離,土壤水分不能蒸發散失到空氣中,使土壤表層保持濕潤。
1.4 改善土壤耕層結構性狀
地膜覆蓋后,土壤的理化性質有了改善,地表不會受到風雨沖擊和滲水的壓力造成土壤板結,保存土壤疏松狀態,透氣性良好,孔隙度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3]。
1.5 提高土壤肥力
地膜覆蓋后,首先避免和減少了土壤水分的流失和揮發,相對地增加了土壤肥力。再者就是增溫保墑,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快有機質和速效養分的分解,增加土壤養分的含量。
1.6 增強抗逆性
地膜覆蓋后,可抑制雜草生長,一是土壤表面和地膜之間形成了一個小氣候,使土壤表面保持濕潤狀態,除草劑就形成了封閉的藥膜,再者溫度高又不透氣,不利于雜草生存。二是膜內溫度和水分能為苗期玉米生長創造一個較好的環境,使玉米扎根深,根系發達、抗倒伏。
2 地膜玉米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地膜玉米應選用株型緊湊、抗逆性強、后期不早衰、生育期長、高產的中、晚熟優良雜交品種。目前康縣海拔在1 100~1 600 m之間地區主要選用綿單系列,搭配豫玉22號、濟單等品種。
2.2 選地整地及施基肥
地膜玉米在地塊選擇上,應選擇地勢較平坦、土層較厚、土質疏松、墑情好、排水條件、肥力條件較好的地塊。海拔在1 100~2 200 m地區增產效果明顯,海拔過低或過高增產效果不明顯。嚴重沙質土壤有機質分解快,保肥、保水能力差,養分容易流失,不宜采取地膜覆蓋。地膜覆蓋前茬以小麥、豆類、油菜、洋芋等,其茬口距玉米播種周期長,可進行伏耕使土壤熟化,利于滅茬整地等前期準備工作。整地在前茬收獲后,要及時清除雜物、根茬、深耕不漏耕、無坷垃。在播前耕翻、精細整地耙耱、打碎土塊。覆蓋后會給中后期追肥帶來困難,結合播前整地必須施入腐熟農家肥27~33 t/hm2、過磷酸鈣600 kg/hm2、尿素375 kg/hm2或磷二銨300 kg/hm2。
2.3 選膜
玉米地膜覆蓋最好選用幅寬為70~80 cm、厚度為0.005~0.008 mm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無色透明、縱橫拉力強、透明度好、不易老化的地膜。
2.4 適時播種
玉米地膜覆蓋播種一般比露地種植提前6~10 d,當耕層6~12 cm深處溫度穩定在10~12 ℃時即可播種,長壩鎮一般在清明節前8 d左右播種。如果遇春干旱無底墑,需等有墑時搶墑播種或澆水播種。地膜栽培一般采用寬窄行種植。旱地可平壟播種,也可起壟播種,建議起壟時一定要拉線,壟要直,將壟面整成微弓背型。確保壟面無疙瘩、石頭等雜物。壟面寬度要根據地膜寬幅,可為50~60 cm,壟高8~10 cm,坡地一般沿等高線水平起壟。播種前曬種,經過陽光曬過的玉米種子播種后吸水快,發芽早、出苗整齊、出苗率高。規范播種,一般采用寬窄行種植,每壟種2行,窄行距40~45 cm,寬行距90~100 cm,株距28 cm,每穴點播2~3粒種子,播種深度6~8 cm。若施種肥要與種子保持10 cm以上間距,以防止燒苗,播種后用熟松土及時將播種孔壓實,留苗4.20萬~5.25萬株/hm2。蓋膜方式有2種:一種是先播種后蓋膜,出苗后破膜放苗,適宜土壤墑情好的水澆地或濕地采用,應及時打孔放苗,否則容易燙苗;另一種時整好地及時蓋膜保墑,掌握好蓋早不蓋晚、蓋濕不蓋干的原則,播種時打孔點籽。播種后遇雨易使播種口蓋土結板,影響出苗,應及時松土。在鋪膜前必須噴除草劑2,4-丁酯或玉米田專用除草劑,以防止雜草生長與玉米爭肥爭水,撐破地膜而影響地膜效果。鋪地膜時要將膜拉展,緊貼地面鋪平,用土將四周蓋嚴壓實,以防大風揭膜,需在膜上每隔3~5 m距離橫壓1道土帶,膜上如有破洞要用土蓋嚴。蓋膜必須達到嚴、平、緊的要求標準[4]。
2.5 田間管理
在播種后要勤到田間觀察,若發現地膜有破損通風的地方,要及時用土封嚴。一般在播種后8 d左右,要勤到田間觀查出苗情況,當出苗率達到50%時及時放苗,如有缺苗短壟的盡早補種。放苗適期的葉齡為2葉1心。放苗最好在無風的晴天10:00前或16:00后進行,千萬不要在高溫天氣或大風降溫天放苗,放苗過早易遭受霜凍,過晚易造成燒苗,放苗的缺口要小,每穴放1株,苗牽出膜后,用土封嚴缺口,以防膜孔透風跑氣。苗齡達到4葉1心時定苗。先覆膜后播種的,雨后應及時破土,助苗出土。
在苗期要結合中耕,除盡壟間的雜草,采用手工拔除。根據苗情科學施肥,一般在玉米6~8葉時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大喇叭口期前10 d時,追施尿素450~600 kg/hm2,并在抽雄后至授粉前酌情追施速效肥硝銨75~150 kg/hm2。地膜玉米隔行或隔株去雄,是一項簡便易行、促進早熟的增產措施,可以減少雄穗養分的消耗,改善地上部的通風透光條件。去雄要在雄穗剛露出、頂葉尚未散粉時多次進行,去雄株數不要超過田間總雄數的1/2,邊上留2~3行不去雄。高溫干燥或陰雨連綿的天氣,植株生長發育不整齊和缺株嚴重的地塊不宜去雄。授粉應在雄花盛開、大部分雌穗花絲露出后于晴朗無風天氣的9:00—11:00進行。一般授粉2~3次,每次的間隔時間為3~5 d。其方法是在田間逐行用木棒輕敲去雄的植株。
2.6 病蟲害防治
玉米大斑病防治上,可用1%波樂多液或代森辛500~600倍液噴霧。
玉米黑穗病防治上,可用15%粉銹寧或100 kg種子拌拌種雙0.25 kg。粘蟲是一種暴食型害蟲,康縣一般6月底至7月初發生危害,可用50%敵敵畏或樂果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玉米螟主要采用辛硫磷+細沙或細土制成顆粒劑,撒施在喇叭口里防治。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播種前可用50%辛硫磷或甲基硫磷1 500~2 250 g/hm2+細土750 kg/hm2撒施于土壤中。
2.7 及時收獲及清膜
地膜玉米相比露地玉米要早成熟8~15 d,容易受野豬、老鼠侵害,且因秋雨過多而易發生霉爛,一般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時收獲,及時晾曬,防止霉爛、造成損失。玉米收獲后要徹底清除廢舊殘膜,防止在土壤中形成多種不利因素,造成農田污染和殘留,破壞生態環境。
3 參考文獻
[1] 代國鵬,楊曉,張永漢,等.西吉縣地膜玉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3):225.
[2] 郭軍厚,呂軍民,王延平.淺談地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0(6):210-211.
[3] 張曉紅,王嵐.淺談撫松縣地膜玉米栽培技術推廣與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1(1):48-49.
[4] 杜立志,王越人,馬鳳有,等.地膜覆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