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明


摘要 在土壤、水分、濕度、光照、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同等條件下,2015年在潛山縣考察不同雜交中稻品種的產量及生物性狀綜合表現。經過統計分析,20個品種抗性均較好,基本達到適合當地的種植水平,產量超過10 500 kg/hm2的品種有11個,分別為隆兩優華占、隆兩優黃莉占、隆示1號、隆兩優1813、隆示2號、深兩優2000、隆示3號、Y兩優2號、望兩優511、N兩優1號、隆兩優1141。
關鍵詞 雜交中稻;品種比較;生物性狀;安徽潛山;2015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56-02
為了篩選出適合安慶市種植的生態經濟水稻單季新品種,潛山縣糧油站安排20個品種在余井鎮進行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安排在安慶市余井鎮進士村一農戶的承包田上,田塊面積3 200 m2,土壤肥力水平中等。
1.2 試驗材料
供試雜交水稻品種共20個,由潛山縣10家種子經銷企業精心選送,品種按01、02、03、…、19、20隨機編號,對應的品種分別為隆示3號、Y兩優2號、隆示2號、深兩優2000、望兩優511、N兩優1號、兩優3905、超優千號、眾兩優189、深兩優9310、隆兩優華占、鹽兩優888、隆兩優1813、隆兩優1141、隆示1號、隆示11號、深兩優5183、廣兩優1128、隆兩優黃莉占、隆示9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0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不設重復。小區面積133.33 m2。
1.4 試驗方法
采取濕潤水育秧,人工移栽,不直播,不拋秧。4月22日浸種,用咪鮮胺和吡蟲啉藥劑浸種消毒,4月24日播種,秧田播種量150 kg/hm2。5月21日移栽,移栽密度為17 cm×27 cm(長×寬),栽植22.5萬穴/hm2,每穴插1~2株種苗[1-2]。
育秧管理上,基肥施48%復合肥375 kg/hm2、呋喃丹45 kg/hm2。2葉1心時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作斷奶肥。移栽前3~5 d,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在秧苗1葉1心時,用15%多效唑可濕粉劑195 g/hm2,對水150 kg/hm2噴施促分蘗。加強稻薊馬及其他病蟲害的防治,并做到帶藥到大田[3-4]。
大田管理上,底肥施48%復合肥450 kg/hm2、尿素112.5~150.0 kg/hm2;栽后5~6 d活棵并開始分蘗,追尿素150 kg/hm2、60%氯化鉀112.5 kg/hm2;拔節后幼穗分化Ⅱ~Ⅲ期時,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60%氯化鉀112.5 kg/hm2或48%復合肥112.5~150.0 kg/hm2。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返青后淺水勤灌促進分蘗發生;適時烤田,拔節和孕穗期保持寸水;抽穗揚花期濕度較高,最好應保持足夠水層;后期實行干干濕濕。根據縣測報站病蟲情報進行防治,重點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關鍵在分蘗末期和抽穗前7 d 2個關鍵階段。稻飛虱:用烯啶—吡蚜酮(燕化掃飛或極銳)150 g/hm2或25%吡蚜酮(飛電)300 g/hm2;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用氯蟲苯甲酰胺(康寬)150 g/hm2或阿維—氟酰胺450 g/hm2(稻騰)或10%四氯蟲酰胺(9080)300 mL/hm2,以上藥劑均對水750 kg/hm2噴霧(田間保持淺水層1~3 d),兼治穗期病害可選用井岡—蠟芽菌、井岡—烯唑醇、肟菌—戊唑醇、拿敵穩等藥劑。雜草的防除用芐丁可濕性粉劑,于分蘗期施肥時撒施并保持淺水層5 d,注重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5-6]。
2 結果與分析
參試品種秧苗素質、分蘗動態、產量、農藝性狀、生育期特性及主要經濟性狀況見表1。由表1可知,各雜交中稻品種的產量在8 613.0 ~11 649.0 kg/hm2,單株有效分蘗數均在6~12個之間,熟期的轉色均較好,未發生倒伏,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未發生或者輕發生。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各品種的產量均在9 000 kg/hm2以上,超過10 500 kg/hm2的有11個品種,分別為隆兩優華占、隆兩優黃莉占、隆示1號、隆兩優1813、隆示2號、深兩優2000、隆示3號、Y兩優2號、望兩優511、N兩優1號、隆兩優1141。20個送試品種基本達到當地種植水平。
4 參考文獻
[1] 徐平,殷琴,朱曉燕.姜堰市2012年水稻品比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3(10):105-109.
[2] 李文政,蔣曉琰,郭麗,等.2014年安康市漢濱區中晚熟優質水稻品比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73.
[3] 梅叢友,張青,洪芳,等.水稻品比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7(4):26-27.
[4] 范菊云,紀玉祥,范壽清,等.10個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6.
[5] 王曉宇,席承龍,祁啟紅,等.2010年宜昌市夷陵區水稻品比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1(4):88-89.
[6] 孫同林,尤和平,殷建華,等.水稻品比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