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珠 錢進 盧霞 馮明輝


摘要 選擇14個水稻新品種(系)在蘇北沿海地區進行示范種植,結果表明:較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有武運粳21、蘇秀867、揚粳805、南粳9108、南粳52、南粳0212,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水稻;新品種(系);蘇北沿海地區;2015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62-01
Abstract 14 new rice varieties(lines)were plan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north Jiangsu,results showed that,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local were Wuyunjing 21,Suxiu 867,Yangjing 805,Nanjing 9108,Nanjing 52,Nanjing 0212,which could be extended and applied.
Key words rice;new varieties(lines);coastal area of north Jiangsu;2015
鹽城市大豐區位于蘇北沿海地區,水稻是該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為了篩選出適宜在當地種植的水稻新品種(系),針對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了12個品種進行試驗,以選出最佳品種(系),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安排在在大豐區劉莊鎮民主村進行,土壤類型為黏土,土地肥力水平一致,地面平整,排灌條件良好。試驗地中養分含量:有機質22.2 g/kg,全鹽1.50 g/kg,全氮1.33 g/kg,有效磷11.8 mg/kg,速效鉀185 mg/kg,pH值7.7。前茬作物為小麥,產量6~7 t/hm2,水平供試水稻品種(系)見表1。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12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不設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 333.3 m2,各個小區品種間設田埂或者留寬為0.5 m的走道。
1.3 試驗方法
6月9日耕翻,淹水旋耕后驗平,按照技術展示的方案進行施肥[1-3]。5月23日基質育秧,6月18日機插。病蟲害防治:普通水稻6月25日用50%丁草胺1 500 g/hm2化除,7月29日用甲維·殺蜱、吡蚜酮、井岡戊唑醇防治大螟、稻縱卷葉螟及紋枯病;8月15日用三環唑、稻瘟酰胺、甲維·茚蟲威防治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等;8月22日及8月29日用稻瘟酰胺、三環唑、甲維·蘇云金防治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等;9月7日用稻瘟酰胺防治稻瘟病[4-6]。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候條件對水稻生育的影響
試驗期間的氣候條件對水稻的影響總體為利大于弊,具體表現為溫度較往年正常,但降水量較往年多、苗期和中期的日照時間較往年少,不利于水稻生長發育,積溫整體多于往年。苗期(秧田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氣溫和降水量較往年略偏高,日照時間較往年低、積溫正常略多。秧苗生育正常、秧田期病蟲較輕。
水稻生長到移栽至拔節期間,溫度不高,其中6月、7月、8月分別較歷年低1.8、1.2 ℃,高1.4 ℃,此階段的降雨主要在6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分別較歷年同期增加159.8、16.1、147.3 mm。6月下旬至8月上旬累計日照182.6 h,比歷年327.3 h少144.7 h。穗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氣溫較歷年同期低,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分別低0.8、1.3、0.7 ℃;此階段內的陰雨天氣雖然比歷年同期多,但日照也比歷年同期多,總體表現為氣溫和,光照正常,但短時間的大量降雨為歷史同期少見,不利于水稻孕穗及穗期病害的防治。灌漿至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溫度較高(9月下旬、10月較歷年同期分別高1.7、0.8 ℃),光照條件良好(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積累的日照時數為288.5 h,比歷年同期多34.6 h),降水正常(9月下旬、10月分別較歷年多3.3 mm、少0.2 mm,對水稻生長十分有利。
2.2 生育期
2015年水稻拔節期正好發生暴雨臺風,導致生育期普遍推后。武運粳21全生育期最短,為135 d,淮香粳15全生育期最長,為157 d;其余品種(系)介于兩者之間(表2)。
2.3 抗性
抽穗期遭逢大雨,利于稻瘟病的發生,其中南粳9108發生較重,南粳52發生輕微。前期揚粳805惡苗病較重,其他品種抗病性較好(表2)。
2.4 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及產量
由表3可知,遷11-72、泗稻785的株高較高,蘇秀867、武運粳21較矮。泗稻785、遷11-72株型較散,南粳9108、揚粳805、鹽粳13為緊湊,其余品種(系)較緊湊。
在產量性狀中,有效穗數在316.5萬~388.5萬穗/hm2之間,成穗較高的是淮稻5號、南粳9108、南粳0212、鹽粳13號、蘇秀867、泗稻785、遷11-72和金粳004,其余成穗較低。穗實粒數在108~155粒之間,淮稻5號和泗稻785最低,淮香粳15最高。實際產量在7 695.0~11 670.0 kg/hm2之間,以金粳004最高,以泗稻785最低。南粳0212產量為11 332.5 kg/hm2,列第二,南粳52產量為10 605.0 kg/hm2,列第三。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中熟中粳品種中武運粳21和蘇秀867綜合表現較好,武運粳21和蘇秀867植株高度適中、株型較緊湊、適合機插,并且熟期較早。遲熟中粳品種中,淮香粳15、南粳0212、揚粳805、W026、南粳9108、淮稻5號、鹽粳13號、南粳9108、南粳52、遷11-72和金粳004綜合表現較好。南粳52產量高且穩產性、耐病性好,南粳9108產量穩且米質優、熟相好,南粳0212產量潛力大。綜上所述,較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有武運粳21、蘇秀867、揚粳805、南粳9108、南粳52、南粳0212。
4 參考文獻
[1] 李榮改,孟祥禎.不同類型的水稻組合(品種)干物質生產和光合特性與籽粒充實度的比較[J].華北農學報,1998,13(3):36-40.
[2] 周樂明,魏新林,李建新,等.早雜新組合不同生態點品比試驗[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4):45-47.
[3] 盧作保,何曉榮,熊云林,等.修水縣2005年雜交稻新品種對比試驗簡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3):35-36.
[4] 袁紅,朱海鵬,林佩佩,等.泰州地區兩系雜交水稻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3):51-52.
[5] 梁珍,陳景智,黃偉平.興國縣2006年水稻雜交組合品比試驗簡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2):122-123.
[6] 侯彪,吳培謀,浦選昌.黔東南州雜交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