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林
摘要 從項目捆綁協同促進、重點扶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完善技術集成與實現高產高效、品牌發展等幾個方面總結了安康市漢濱區水稻油菜增產增效模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油菜;增產增效;陜西安康;漢濱區
中圖分類號 S511;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71-02
漢濱區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屬秦巴淺山亞熱帶林糧牧區,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全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萬hm2,油菜1.3萬hm2。稻油模式攻關是陜西省農業廳下達漢濱區的重點技術推廣項目,旨在扶持解決漢濱區水稻油菜生產上存在的障礙因素,促進該區水稻油菜生產水平再上新臺階。通過近年來的實施和研究探索,已初步探討出一套適合該區稻油生產發展的模式。
1 項目捆綁協同促進
漢濱區農技中心下設農技、土肥、植保3個站,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業務職能和共同的糧油安全生產及增產增效目標任務。因此,在2年的稻油高產高效模式攻關活動中,按照項目方案,將稻油模式攻關、測土配肥、病蟲綜防,特別是綠色防控技術等項目進行整合,從人、財、物等方面集中配套向示范村傾斜。做到萬畝片免費發籽種、微肥,百畝方及核心樣板田免費供應所有農資,達到了資金的合理配置使用,避免了單項經費不足,示范效果差的狀況發生。
2 重點扶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進程,重點抓好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全區累計成立涉及糧油生產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1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14個、家庭農場4個,機防隊10個,其中2014年新增糧油合作社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3個。中心通過加強對合作社技術培訓和指導,利用各類項目資金補貼、加強對項目區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使他們在稻油生產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所培育經營主體8戶已受到2014年省廳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補貼,5戶即將享受2015年補貼,尤其是大同興旺糧油合作社已被評為2014年省級示范合作社。通過糧油生產方式轉變,促進全區糧油種植效益提升。
3 完善技術集成,實現高產高效
3.1 完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針對項目區內的重點村組戶,進行土樣采集和化驗,參照化驗結果和水稻油菜的需肥規律制定施肥方案,達到了肥料的科學合理使用的目的,避免過度施肥和不合理施肥[1]。
3.2 完善病蟲綠色防控技術
漢濱區水稻油菜上主要病蟲有稻瘟病、紋枯病、油菜菌核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包蟲等,常年情況下發生范圍廣、危害重,給稻油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針對上述病蟲,首先確定一名高級農民技術員作為病蟲測報員,在項目村55個村中定點10個村,每個村定點10戶田塊,定期進行調查,根據病蟲發生動態提出防控意見;二是使用物理和生物藥劑相結合的防治措施,物理防治主要使用性誘集器誘殺螟蟲類,針對病害一般使用戊唑醇、井岡霉素、枯草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等進行控制;達到了防治藥劑的合理使用,減少藥劑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達到優質糧油無公害生產標準[2]。
3.3 農藝與農機技術相結合
水稻全程機械化是一項系統的技術過程,其育秧、整田、插秧、施肥等技術環節與普通水稻生產有很大的不同之處。2014年實施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插秧面積20 hm2,2015年100 hm2,其中油菜茬口48.67 hm2、小麥茬口4.33 hm2、空閑田20.33 hm2,分布在大同鎮五擋、楊莊、光榮、新灣、恒口鎮月南5個示范村,由合作社統一采用集中育秧、機插秧、整田、機收等全程服務,由農技中心免費提供籽種和全程技術指導,特別是集中育秧(包括品種的選擇、育秧時間的確定,依據前茬作物和品種而定)、整田、插秧密度、施肥等關鍵環節上達到技術要求,實現水稻的增產增效。合作社收取農戶3 900~4 500元/hm2作為整地、育秧、插秧三大環節人工費用,示范戶較常年人工自育自插秧3個環節上節約成本4 950~5 550元/hm2(籽種1 200元/hm2、育秧人工費3 000元/hm2、插秧人工費3 000元/hm2、整地費2 250元/hm2,共計9 450元/hm2)。
3.4 提升水稻規范化栽培技術
3.4.1 水稻機插秧技術。篩選不同茬囗優良機插秧品種。根據插秧機械的規格化要求和秧苗標準要求,機插水稻的秧苗高度一般不能高于25 cm。由于安康平川的現行耕作模式主要為稻麥、稻油兩熟制,假設把適宜在安康平川大面積用作機插秧品種的熟期稱為“主體熟期”,其高產抽穗期應確定為平川8月5日左右,若以安康大量機插秧的時間平川5月23日左右,約35 d秧齡計算,則其機插秧的播種期應為平川4月20日左右,丘陵4月25日左右,水稻從抽穗(盛穗)到成熟一般為35 d左右,據此計算油菜茬口“主體熟期品種”的全生育期應在140~145 d之間。平川試驗結果油菜茬口以豐優737、國豐1號進行機插秧效果最好,特優801、瀘優11次之;空閑田以天泰9903、F優498為主推品種,豐優737、川優8377搭配。二是機插壯秧培育技術。由于機插育秧的技術環節較多,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失誤。目前國內機插秧以盤式育秧技術比較成熟,通過2年的機插育秧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以下4個方面關鍵技術[3-4]:①秧田面積、備種量和盤播種量。秧田面積與機插本田的面積比為1∶(80~100)。備種量雜交稻應在30 kg/hm2,常規稻45 kg/hm2,每盤播種干谷芽谷110 g為宜。②營養土配制,營養土要求pH值在6.0~6.5為佳,有利于減輕水稻立枯、青枯、黃枯死苗。營養土以稻田土最佳,要求每100 kg營養土配1 kg壯秧劑進行調酸,加54%史丹利0.5 kg進行土壤培肥,但蓋種用土盡量不用“壯秧劑”有利于出苗。③秧苗高度的化學調控。由于機插育秧期間的氣溫較高,秧苗生長快,要把栽插時的苗高控制在25 cm以下,一般在1葉1心時秧田用含量15%多效唑1 500~1 800 g/hm2對水900 kg/hm2均勻噴霧秧苗,既可有效控制苗高,還能促進壯秧。④不同育秧方式。空閑田稻谷一般在清明左右育秧,溫度較低,以溫棚育秧效果最好,無紡布育秧、小拱棚育秧次之。油菜茬稻谷一般在4月20—25日育秧,溫度較高,可采無紡布育秧、小拱棚育秧、草蓮覆蓋育苗均可,但無紡布育秧、小拱棚育秧要注意及時揭膜,避免燒苗。三是機插秧大田耕耙及其灌水技術,機插秧對大田的耕耙整田和灌水有特殊要求:首先是犁田不能太深,17~20 cm即可,否則會導致插秧過深,不利于早發多發分蘗;第二,機插大田要水平耕耙,否則會嚴重影響此后的田管作業,田耙好后、栽插前一定要退水沉田,機插時的水呈花花水最好,否則水過深會發生漂秧、漏插現象,田沒沉好會發生泥漿掩苗導致缺穴缺苗,且嚴重影響機插速度;第三,由于機插的是小苗秧,苗體矮小,一定要淺水勤灌,灌水以不淹沒秧心為好,插秧后淺水勤灌,以水調肥、以氣促根,促進根、蘗早生快發。四是機插秧的高產栽插苗數及密度。試驗結果為平川稻區空閑田密度雜交稻在20.7萬穴/hm2(行距30 cm、株距16 cm),常規稻在23.7萬穴/hm2(行距30 cm、株距14 cm)穴插3~4株苗為佳,油菜茬口密度雜交稻在23.7萬穴/hm2(行距30 cm、株距14 cm),常規稻在37.75萬穴/hm2(行距30 cm、株距12 cm)穴插3~4株苗為佳,稻花香以33.00萬~37.75萬穴/hm2(行距30 cm、株距10~12 cm)穴插3~4株苗為佳。五是大田機插秧的施肥新技術。傳統的手插大苗秧在插秧前要耕耙平整,此時必須灌較深的水層,然后施入總量60%左右的氮、磷等基肥,此時手插大苗秧的高度在40 cm左右,所以不需退水。但因機插秧的秧苗很小,很矮,苗高在24 cm以下,在滿田明水層條件下無法正常開展機插秧作業。 為保證機插秧的質量,要求大田呈花花水狀態,不能有滿田的明水層,這就要求在大田耕耙平整后排水“沉田”,若施入過量肥料、尤其是速效氮肥,便會隨水排走,造成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剛剛機插后的小苗秧苗齡短、苗體小、根系不發達,對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很弱,此時一次性大量追施化肥不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有可能會對弱小的機插秧苗造成傷害。
3.4.2 油菜規范化栽培技術。在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過程中,還在積極探討油菜的全程機械化,實現稻油輪作機械化生產。一是統一品種。示范方統一選用油研52、秦優10號和秦油209等3個優質油菜品種。二是統一育苗、培育壯苗。9月10日前后播種,確保大田苗床面積100 m2以上,要求大田用種100~150 g,三葉期苗床地用多效唑1 200 g/hm2配成150 mg/kg濃度噴施,防止高腳苗,加強田管,培育壯苗。三是統一密度,提高移栽基本苗。各村示范樣板田全部采取寬窄行規范化移栽。經調查,萬畝示范方育苗移栽107 700株/hm2,直播留苗平均375 000株/hm2,百畝攻關田育苗移栽131 900株/hm2,栽株數較普通大田萬畝示范方增加15 000穴/hm2以上,百畝方增加45 000穴/hm2以上。有效解決了由于前期化苗進行二期播種、播期偏遲所帶來的對油菜產量不利的負面影響。四是統一測土配肥。施肥上統一根據各村測土情況,制定配肥方案,一般要求施碳銨525~600 kg/hm2、45%艷陽天復合肥600 kg/hm2或54%史丹利復合肥450 kg/hm2;施肥上提倡將氮鉀肥適量后移追施蕾薹肥,一般以基肥∶蠟肥∶薹肥為4∶4∶2或4∶5∶1最佳。五是統一病蟲防治。病蟲防治上根據苗情觀測點病蟲情況,統一組織專業機防隊,全面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
4 品牌發展
4.1 訂單生產優質粳稻“稻花香”品牌
優質1級粳稻品種稻花香2號,面積46.67 hm2,8月20日左右收獲,產量6 t/hm2,由于實行訂單收購,單價5.6元/kg,比普通水稻增收10 500元/hm2。
4.2 無公害認證
在漢濱區首次開展強農示范園區無公害產品質量認證,認證面積110 hm2。
5 參考文獻
[1] 官國科.水稻/油菜/西瓜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1996(1):46-47.
[2] 官國科.水稻/油菜/西瓜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初探[J].江西農業科技,1995(4):12-14.
[3] 張璟,成明超,周雪松,等.油菜水稻兩熟均衡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5(1):34-37.
[4] 劉翠蓮,劉雪基.稻田套播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