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勇
摘要 水稻是宿松縣的主要農作物之一,通過介紹當前影響宿松縣水稻生產的制約因素,提出應對建議,以便更好地指導該縣水稻生產。
關鍵詞 水稻生產;制約因素;建議;安徽宿松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83-01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以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主要特點,全縣年平均氣溫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7.2 mm。宿松縣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其是安徽省水稻生產的優勢區域,目前該縣水稻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因素制約全縣水稻產業的發展。明確和認識到宿松縣水稻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對今后該縣水稻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主要制約因素
1.1 突破性品種缺乏,品種結構性矛盾突出
該縣水稻生產上應用的品種(組合)越來越多,據縣種子管理部門調查,每年市場上出現的水稻品種(組合)超過100個之多。一方面,農民無法在眾多的品種中選出適合自己的正確選擇,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這其中突破性品種較少,單個品種推廣的面積大幅減少。水稻品種不突出是制約全縣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該縣存在大田“插花”種植現象,嚴重制約了宿松縣水稻品質。另一方面,農民以提高產量為目標,忽視了水稻品質,導致全縣大量種植產量高、品質低的水稻,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宿松縣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上近年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輕簡稻作技術在農村逐漸推廣開來,但是市場上卻缺乏適合輕簡栽培的高產品種,也影響了全縣水稻的產量[1]。
1.2 勞動力的轉移
直播稻、機插秧以及人工移栽是目前該縣水稻播種的主要方式。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和轉移,費時費力的常規水稻栽培方式逐漸被輕型栽培方式所取代,加上農村留守人員多為婦女、兒童以及老弱病殘,大量新的水稻栽培技術無法得到很好地推廣應用,限制了全縣水稻的發展[2]。
1.3 機械化程度低
近年來,為了提高水稻栽培機械化程度,全縣加大了對購置農機的補貼力度,使農民購置插秧機等農機數量快速增長,但是由于插秧機相關技術研究相對落后,使該縣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發展緩慢。同時有的水稻品種差,出現秧苗彈性小、素質差以及適插性低的因素影響了插秧機的使用效果,嚴重者出現基本苗不足的現象。另外,土地流轉的進程緩慢也影響了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發展。
1.4 基層農技服務體系薄弱
根據2014年的統計,宿松縣農技人員(種植業推廣)在職136人,其中鄉鎮90人,自1998年以后就基本未再招人了。40歲以下的寥寥無幾,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相對老化,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遇到較大難度。由于縣級農科所基本處于癱瘓狀態,一些適合該縣水稻種植新技術的研究、示范無法實施,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也是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狀態,公益性推廣經費缺乏造成農技部門的服務設施、服務手段落后,也制約了水稻新技術推廣和應用。
2 發展建議
2.1 選用推廣穩產、高產的優質稻品種
水稻種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水稻的高產和品質,因此應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為了促進宿松縣水稻產業的發展,應該重視水稻品種的選擇,就目前當地水稻品種推廣方面應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所選的品種應具有較高的產量,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病性;二是所選水稻品種的生長習性應與宿松縣氣候環境相一致;三是盡量選擇生育期在125~130 d適合輕簡稻作栽培技術發展需要的品種,為水稻栽培下一步發展做技術儲備;四是針對宿松縣目前水稻生產上應用的一些優勢品種做好配套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良種良法并進推廣[3]。
2.2 因勢利導,穩妥、適度地推進土地規模經營
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的同時,鼓勵農民合法地進行土地流轉,在保持原有各項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鼓勵分散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大戶經營,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探索并建立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引導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社,包括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主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以農機、植保等專業服務為主的農村專業服務合作社等。推動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轉變,從而提高水稻生產的綜合效益。
2.3 通過政府推動、項目帶動,創新技術推廣形式
要按照多元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要求,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測土配方施肥”“水稻良種推廣補貼”“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計劃”“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項目為載體,將各種水稻栽培新技術直觀地展示在農民面前,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盡可能多地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根據農時環節長期深入農業一線,進村入戶對示范戶進行技術指導、服務,然后再通過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真正實現政府搭臺,科技人員唱戲,讓群眾受益。也就是說建立起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最終實現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4]。
3 參考文獻
[1] 周國列.文萊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思路[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1):114-116.
[2] 杜倩,孟繁君,楊波,等.關于伊通縣水稻生產制約因素的探討[J].吉林農業C版,2010(11):111.
[3] 黃衛東,程賢德.潛山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現狀及相關建議[J].時代農機,2014(1):20-21.
[4] 石丙樓.2013年宿松縣水稻品種對比展示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