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鋒 李軍浩
摘要 介紹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備條件,闡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技術要求及綜合規劃設計,以期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建設;必備條件;技術要求;規劃設計;河南臨潁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202-01
高標準農田是我國耕地的精華,是現代農業的根基和糧食安全的基礎,也是對農業土地整治工作的抓手。臨潁縣自2010年承擔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來,經項目實施過的中低產田,通過一系列土地管理和土壤肥力提升等措施的落實,地力水平明顯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也有所增強,糧食每年增產2 250~3 000 kg/hm2。更重要的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耕地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有力地促進了土地流轉承包或承租等形式的經濟體制形成,吸引了不少農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經營土地,促進了產業化規模發展及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備條件
一是高標準農田應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為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面積規模及設施免受侵害提供保障。二是高標準農田應具有一定規模,且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確保區域內的道路、疏浚工程暢通。一般連片規劃面積應在3 000 hm2以上,年糧食生產能力在15 t/hm2以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應不高于8%,田面平整度應符合《NY2148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附錄E的要求。三是高標準農田所在區域應有國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配套,群眾積極性高,因其道路、溝渠、電力設施的公益性,集體和個體資金籌措能力參差不齊,不利于統一規劃實施。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技術要求
2.1 環境要求
高標準農田要按照標準進行建設,保證田塊規整,土壤肥力充足;田間排灌網絡設施完善,旱澇保收;干支路相連,有完備的田間機耕路和電力通道,確保農業機械和供電暢通。此外,應保證簡易倉儲、曬場等設施配套,維持生態環境優良,力促高產穩產。
2.2 高標準農田理化性狀的技術指標要求
土壤的理化性狀和生物特性決定土壤肥力水平,并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重點提高土壤供肥能力,通過增加耕層厚度,秸稈還田,補施磷、鉀、微肥等,使其物理、化學、生物特性達到如下技術指標:①耕地的土體厚度應在100 cm以上,耕作層厚度大于25 cm,因耕作層土壤養分含量豐富,作物根系密集,是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根本,可以通過推廣大型農業機械、提高駕駛員技術水平等措施實現。②土壤質地達到砂黏適中的要求以砂壤至中壤為佳,以利于土壤通氣,保水保肥,且有相對的穩定性,可通過耕作、施肥等農事活動進行調節。③土壤干旱、內澇、質地粗而松散、肥力低、漏水漏肥等農業障礙因素,亦通過南水北調工程補充灌溉用水,土地治理項目疏浚排水溝渠,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提高土壤供肥能力。達到地下水位距耕作層距離≤6.0 m,耕層有機質含量≥1.50%、全氮≥0.5%、速效氮≥65.84 mg/kg、速效磷≥17.05 mg/kg、速效鉀≥144.66 mg/kg、陽離子交換量在17.25~25.30 cmol/kg之間、pH值要求在6.5~8.0之間[1-4]。
2.3 高標準農田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要求
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要素之一,也是獲得高產高效的條件保障。農業技術指標包括小麥、玉米機耕、機播、機收率等應達到90%以上;優良品種、農田節水、秸稈還田、病蟲草害統防統治覆蓋率應達到100%。信息服務指標包括建立耕地質量、農情監測、旱澇信息、土壤墑情、病蟲草害、糧食生產環境、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等,主要服務于糧食生產的動態監測與自動測報[5-6]。
3 高標準農田的綜合規劃設計
高標準農田是由一定規模與質量水平的耕地及其上的水電設施等元素構成,合理地對其空間及設施的設置和布局是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
3.1 應根據地形地貌、機械操作、農業生產資料及產品運輸等條件進行規劃
根據地形地貌、機械操作、農業生產資料及產品運輸等條件,保證地塊耕作走向、光照時間、受光熱量,一般地塊宜選用南北方向。
3.2 地塊長與寬的規劃
地塊長度應根據作物類型、田間平整度、灌溉效果及排水暢通程度等因素確定,地塊寬度應根據地塊面積、機械作業要求、灌溉和排水等因素。田塊形狀盡量選擇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長寬比應控制在(4~20)∶1。
3.3 田間排灌溝渠的規劃和布置
排水標準的設計:要求防洪≥10年一遇,防澇≥5年一遇。內澇排除方面,要求瓜菜、煙葉等敏感作物種植區在12 h內,玉米、棉花等作物種植區在36 h內,將水排至田面無積水的標準。
灌溉標準設計:其灌溉保證率應達到50%,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55~0.65,灌溉水質符合《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規定。排水溝渠的布置可因地制宜,采用排水相鄰或相間布置,確保整體相通統籌兼顧。排灌設施標準的設定應符合《GB50265—2010泵站設計規范》和管道配備標準《NY2148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的規定。
3.4 田間農用輸配電規劃設計
農田輸配電工程布設應與排灌、道路工程相結合,符合電力系統安裝與運營相關標準,保證用電質量和安全。低壓輸電線路宜采用低壓電纜,且深度不小于70 cm。變配電設施應采用適合的相關設施,變壓器外殼距地面建筑物的凈距離至少為80 cm;變壓器的裝設高度控制為無遮攔導電部分距地面至少350 cm,絕緣子最低瓷裙與地面距離小于250 cm。
3.5 田間機械道路的規劃設計
機耕道路應保證村莊、倉庫到農田交通便利,路線直距離短,農機具能夠到達每一個耕作田塊,促進田間生產作業效率的提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機耕路類型一般分干路、支路和田間路,具體建設指標應符合《ZY2148高標準農田技術標準》的規定。
3.6 田間防護林的規劃設計
田間防護林的建設有助于增強農作物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防護林的規劃設計應與田間的路、溝、渠等元素相結合,一般占耕地面積的1%~4%,林帶間距應符合《DB41/T766農田防護林營造技術規程》規定。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需要,對促進耕地向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或集團公司轉移,發揮其應有的綜合效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一項投資大、回報率高的惠民工程,必須慎重地按制定的技術指標進行規劃設計,以便事半功倍地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 參考文獻
[1] 鐘毅,陳超,蔣夙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J].國土資源導刊,2012(6):88-89.
[2]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3):5-9.
[3] 廖蓮美,方金花.蓮都區標準農田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福建農業科技,2014(8):96-97.
[4] 田棟.甘谷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0):83.
[5] 周楊,姚岳良.浙江省縉云縣標準農田質量狀況與提升措施[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3):75-77.
[6] 王琴霞.溫嶺市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