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杰
摘要 介紹了水體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及水污染的來源,定量總結了水污染的防治對策,以期為減少水污染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污染;來源;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221-01
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水體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嚴重,污染的水對人體的影響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為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完善管轄河道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調查處理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天津市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總體預案》等規范性文件,制定本辦法。按照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水污染事件(Ⅰ級,紅色預警)、重大水污染事件(Ⅱ級,橙色預警)、較大水污染事件(Ⅲ級,黃色預警)和一般水污染事件(Ⅳ級,藍色預警)4級。
1 水污染的來源
水的污染源主要可以分為內源、面源和點源三大類。內源污染又稱二次污染,是指江河湖庫水體內部由于長期污染的積累產生的污染再排放。面源污染是指分散的居民和分散的小企業在大面積上的少量水污染的分散排放。點源污染是指大、中居民點和大、中企業在小范圍內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2 防治對策
嚴格執行《關于規范水庫湖泊投肥養殖行為的通告》,堅決取締飲用水源投肥養魚的行為,促進全市水庫水質環境的逐步改善。限期廢除已簽訂的水庫養殖合同,保證全市飲用水源水庫的水質始終保持在環評的標準之內。進一步做好全市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規劃,有效防止盲目建設、重復投資的問題。積極籌措資金,對條件成熟的鎮或小集鎮逐步實行管網延伸、集中供水。建立水質告示制度,市環保、衛生、水利等部門要定期對全市9座飲用水源水庫的水質進行監測,監測報告面向社會公布。
2.1 繼續加大對《水污染防治法》的宣傳力度
通過宣傳,增強人們的水資源憂患意識和水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把治理水污染提高到經濟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高度,促進形成人人維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1]。
2.2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全市人民飲用水質安全擺上突出位置
加大對鞏河水庫城區飲用水源的保護力度。一是加大《城區飲用水源保護辦法》的落實力度。嚴禁庫汊養魚,逐步減少庫區禽畜養殖,堅決打擊亂砍濫伐等破壞庫區生態環境的行為。二是積極推進鞏河水庫管理處的改革步伐。三是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增加移民人數。四是明確設定最低水位,保持水庫自潔能力,確保城區飲水安全萬無一失[2]。
2.3 發展循環經濟,大力解決農村水源污染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加快農村沼氣建設工程的實施,實現“豬—沼—果(菜)”等循環經濟模式[3]。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藥,減輕污染物進入水體的負荷。推廣有機農業,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4]。
2.4 加快環保基礎建設步伐
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力爭污水處理廠早日建成。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要把好規劃設計關,搞好配套管網建設,保證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就能正常運行,使其盡快發揮削減負荷的作用,切實減輕城市生活污水對沮河的污染壓力[5]。
2.5 加大投入,切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
結合國家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協助市水利局制定農村飲水安全分年實施計劃,積極利用國家政策,采取國家補助、受益戶捐助、私營業主贊助等籌資方式,開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6]。
2.6 依法履職,進一步強化水污染防治的執法工作
市林業、農業、畜牧、建設、衛生、水利、環保等部門要在市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進一步明確職責,做到信息資源共享、監督手段共用、資金合理配置,形成整體合力[7]。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加大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懲治力度。要建立健全環保事故問責制,完善舉報表彰制度[8]。
3 結語
在21世紀,對我國的水污染防治需給予高度的重視,要有創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以實現我國水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4 參考文獻
[1] 夏開祥,周鑫.農村水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0):165.
[2] 張慶,張建文.太湖流域農村水污染防治存在問題及對策[J].污染防治技術,2014,27(6):57-59.
[3] 趙萬清.海城市地表水污染的防治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5,35(2):50-54.
[4] 張花,湯煉,郭煒.株洲市建寧港水污染成因及綜合整治防治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3):265.
[5] 寇成貴,宋健民.呼蘭河流域慶安段水污染現狀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環境通報,2015(2):41-42.
[6] 段艷紅,李爭光.新鄉市衛河水污染情況及防治對策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5,5(9):44-46.
[7] 張卓,徐華,朱恒華,等.大武一湖田水源地巖溶地下水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山東國土資源,2013,29(9):53-56.
[8] 陶珍生,楊甄玲.湖北地下水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6(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