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宋岷釜 吳奇 李作平 孫國武



摘要 本文從面向普通公眾的天氣預報產品的現狀出發,結合作者從事基層氣象預報和服務工作的實際經驗,分析了新形勢下氣象公眾服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以點帶面,針對作者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一次氣象服務的經歷引發的思考,闡述了針對非專業用戶的氣象服務產品的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對氣象部門如何在公眾氣象服務這一廣闊的領域上有所作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氣象服務產品;公眾;天氣預報
中圖分類號 P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260-02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ather forecast products,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basic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and service work,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fanning out from point to area,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of author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experiences in the actual work life,a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oduct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non professional users were expound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n how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broad field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public;weather forecast
1 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氣象預報準確率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在非專業用戶中的口碑卻是分歧明顯。美國氣象界流行的一句話:“我報的準的時候沒人記得我,我報得不準時沒人忘記我”。在氣象服務中,最受詬病的,就是預報服務人員對晴雨的預報,局地、短時強對流天氣預報難度大,對時間(降水時段)、空間(降水落區)的精細化預報難度則更甚[1-2]。
1.1 原因
首先由受眾的接收天氣預報產品的接收習慣造成的。自從1981年10月1日開始,我國天氣預報節目第1次登陸央視屏幕,國人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就與收看新聞聯播節目緊密結合起來,尤其養成了將晚間接收天氣預報作為獲取第2天天氣信息、指導翌日出行活動的主要依據的習慣。
氣象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升預報水平,創新預報服務產品,努力將短時預報、預警植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去。但是,一時間卻難以和這種強大的習慣相對抗,這也就導致了當遭遇突發的災害性天氣而這個過程在前1 d晚間的天氣預報中沒能被準確預報,無論氣象部門在該天氣臨近時發布的短時預報和預警如何準確,對于大部分非專業用戶來說都不夠及時。其次,天氣預報產品簡單直接,需要用戶自己解讀。例如:“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多云轉陰,局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陣雨,北到西北風4~5級,氣溫:22~27 ℃。”這是一條非常常見的天氣預報產品,對降水的時段描述的十分寬廣,非專業用戶們很容易理解為:明天全天都有機會降水,還有可能會打雷。在對外服務時時常會稍作調整,可以把降水時段作以區分。改為:“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多云,上午轉陰,局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陣雨,北到西北風4~5級,氣溫:22~27 ℃。”非專業用戶知道上班可能不需要帶雨傘,但是下班時間還是要靠自己判斷,當然,如果判斷錯了,那么這個錯一定是要歸咎于氣象預報的。
如果是針對專業用戶的服務,由于合作時間長,訂制化程度高,專業用戶往往能夠很好地解讀氣象預報產品所隱含的信息。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他們還會和氣象部門取得直接聯系,通過這種類似會商的機制,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天氣做好充分準備。這些都是非專業用戶所不具備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非專業用戶偶爾也會有特別倚重天氣預報的時候,比如制定節日出游的計劃、晾曬秋菜等,這個時候他們依然只能相信自己看到的紙面上的那些天氣預報產品,而這些產品給他們的往往是50%正確率的結論,盡管大多數時候正確,但只要錯一次,就會回到開篇時的那個結果——“我報的準的時候沒人記得我,我報得不準時沒人忘記我”[3-4]。
科學預報預測的能力提高了,但是天氣預報在非專業用戶群體中的口碑依然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用戶接收天氣預報后,他們的行為可以體現為圖1。
由圖1可知,為什么天氣預報會經常成為被調侃的對象,過往積累的口碑環境下,預報有雨之后,非專業用戶的在帶傘和不帶傘這2個行為結合遇到下雨和沒有遇到下雨2個結果之后,得出“差評”的概率是75%。這也就是很多時候,為什么內部考評時預報準確率很高,在大媒體環境下社會輿論形成的口碑依然不佳的一個小縮影。
1.2 實例
金州有糧庫,是金州新區氣象局常年的專業用戶。遇到糧食的調運、入庫、晾曬等活動時,他們的相關負責人都會提前與氣象局取得聯系,把自己的活動區域和時段都告訴氣象局,然后請氣象局幫忙指導,在什么時間段進行比較合適。彼此合作多年,形成相當的默契和好評。受此啟發就在2015年的“十一”長假,筆者也嘗試用上述的方法給朋友提供了1次氣象服務,效果非常理想。
2015年10月9—11日,金州地區出現罕見的海龍卷天氣,并持續3 d都有短時局部陣雨雷陣雨天氣,網絡上刮起一陣曬龍卷、曬云彩、曬彩虹的旋風。10月10日有朋友咨詢,11日欲舉家去金石灘游玩,不知可否。根據當天的預報結論:11日,多云間晴,局部有陣雨或雷陣雨。給出如下預報:可以去海邊游玩,但是要攜帶雨具,海邊氣溫低、風大,要做好防風保暖。當天咨詢的3位親友,筆者都給出了相同的答復,根據事后的跟蹤反饋,結果十分理想,收到3個好評。
1.3 調研數據
之后,筆者進行了一組小型的問卷調查,針對A和B 2組天氣預報的結果進行了檢驗(表1)。
基于2015年10月22日的會商結論,預計降水將會從22日半夜前后逐漸開始,到第2天午后結束,所以設計了以上4個選項,實際情況是金州城區從半夜開始降水,降水持續一直持續到23日17:00,降中雨。會商結論和實況符合,是一次成功的預報。問卷調查共選擇了10位不同職業(10人均來自不同行業,且與氣象行業無關),不同年齡(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的對象進行訪問。結果見圖2。
結果顯示,10人中僅有一人選擇A,其他9人都選擇了B類,也就是有一定指導性的預報產品。
1.4 分析
用戶會偏愛指導性較強的預報產品,原因就在于這樣的產品替他們做出了選擇,在以往的預報產品中,給出一個結論——多云轉陰有雨,用戶接觸這個信息后就會進入圖3中的現有模式,但是當替用戶做出了帶傘出門的決定后,就減少了用戶做出錯誤決定的風險,并且能夠連帶的減少用戶由于自身錯誤決定造成損失后,對氣象預報產品的負面評價。如果這么做,那么造成差評的幾率就會下降到50%,比之前的75%有了顯著下降。
非專業用戶和專業用戶的需求其實大同小異,他們需要天氣預報給予他們行動的指導,但是由于現實的各種因素,天氣預報在傳播和接收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達到溝通雙方的作用。那么這時就需要氣象服務部門先邁出創新和探索的一步,了解用戶真正的需要,在給出專業預報的同時,額外地為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告訴他們哪些“陰有陣雨轉多云”是需要穿雨衣的,哪些是需要帶雨傘的,哪些是晚上睡覺需要關窗戶而白天醒來不需要帶雨傘的。
2 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的措施
2.1 轉變觀念,明確立場
針對非專業用戶的天氣預報是一種“氣象服務”產品,從字面上看,一是這一產品具備了氣象行業特有的專業性;二是這一產品要具備服務的功能,能夠滿足用戶對了解天氣,指導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需求。既然要服務,就要精確打擊,認真地分析他們、研究他們,真正把他們的需求放在首位。放下政府機構、科研機構、專業機構這些光環累積的驕傲,俯下身子側耳聆聽用戶的需求,投入人力物力做分析,對受眾心理進行研究,花心思去思考他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產品。當然,并非提倡把用戶當做“永遠追不到的情人”,沒有原則地去迎合;而是要把他們當做嬰兒,一面試著去了解他們,一面引導他們走向成熟。
2.2 把握機遇,積極轉型
長時間以來,氣象部門在技術進步和硬件投入上已經完成了量的積累,預報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針對專業用戶的服務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科技服務創收和美譽度逐年攀升。但是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公眾對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呈現了暴發式的增長,很多民間資本已經把目標瞄準了這塊蛋糕。作為從事多年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的氣象部門,如果能夠搶占先機,在這個已經初具規模的市場中拔得頭籌,對于處于轉型和改革期的氣象部門來說將會是另一個春天的開始。
2.3 找準發力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騰訊、網易等網絡巨頭的天氣預報板塊,墨跡天氣等手機應用提供商,以及跟隨蘋果手機一同火起來的境外天氣服務產品提供商,都在蠶食這個新興的市場。氣象部門一直以專業嚴謹的形象為大眾所認識,如果能夠主動出擊,把專業周到的服務送到每一個普通公眾的手上,公眾對氣象部門氣象服務產品的美譽度和認知度將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3 結語
在天氣預報中加入更多的指導內容,變客觀預報為主動引導,這種指導要有針對性,如果是工作日要針對上班、下班、午休3個時段對出行進行指導;如果是周末可以針對不同季節的適宜游玩的景點進行服務,例如春季采摘、夏季海濱、秋季爬山等。建議在旅游氣象服務這類非專業用戶對精細化預報需求比較大的項目上率先進行實踐,例如在大櫻桃節、藍莓節、海島游、啤酒節等游客集中的時段和區域開展指導性更強的天氣預報服務。在降水預報的技術環節中引入降水概率預報,用以更好地進行指導,建立一套針對該預報產品的數學模型,量化預報指標。提高對服務對象需求研究的重視,運用系統、科學的調研分析工具,發掘隱藏在服務對象內心真正的需求,并有效地轉化為產品的價值。
4 參考文獻
[1] 韓穎,蒲希.中國的氣象服務及其效益評估[J].氣象科學,2010(3):420-426.
[2] 姚秀萍,呂明輝,范曉青,等.我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的現狀與展望[J].氣象,2010(7):62-68.
[3] 張振濤,張正文,陳宇,等.基于天氣事件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J].應用氣象學報,2014(2):249-256.
[4] 張鈦仁,宋善允,田翠英,等.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及其研究[J].氣象科學,2011(2):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