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科
摘要 介紹了糧食種植業大規模土地流轉的弊端,分析了適度規模經營的優點,以期為糧食種植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糧食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優點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317-01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0余年過去了,家庭聯產承包的缺點開始顯現,以家庭為單位土地過于分散,戶均土地太少,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收入增長沒有空間,土地流轉相對集中成為必然趨勢。
1 糧食種植業大規模土地流轉的弊端
在各級政府推動下,近幾年土地流轉力度非常大,實踐證明,糧食種植業大規模土地流轉,特別是66.67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是沒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租金太貴,勞動力成本較高,倉庫曬場等硬件設施跟不上,生產季節緊,管理粗放,產量低,風險大,效益難以保證。種植大戶機械化程度高,人工勞動大大減少,丟棄了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產量下降是必然結果。特別是2015年,糧價下跌,而土地租金在上漲,經營效益低,租地難度更大。此外,大規模土地流轉還造成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傳統文化和技藝消失等后果。農居被拆除,種養加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復存在,農民被趕入城鎮,這部分人很可能是潛在的失業群體和貧困群體,會增加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總體來說,大面積土地流轉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2 適度規模經營的優點
2.1 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十八大”以來從發展農民合作社轉向發展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方針是非常正確的,家庭農場的基本特征是家庭經營,基本不租耕地,基本不雇傭勞動力。只有不租耕地,不雇傭勞動力,才能降低成本,保證收益。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村是以一對夫妻加子女為一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戶均土地面積較小,效益雖高,總量太小,難以致富。一般情況下,一個勞動力可以管理1~2 hm2地,1個家庭2個勞力可以管理2~4 hm2地,勞動力較多或者機械設備較好的農戶可以管理更多土地。以1個家庭2個勞動力計算,只要有2 hm2以上的土地,如果不再租地,不雇傭勞動力,年收益可以確保在4萬~8萬元,如果再利用農業廢棄物搞一些副業,或者利用農閑時節務工創收,家庭年收入可以確保6萬~10萬元。
現在的問題是不租地如何增加戶土地數量,如何達到每家有2 hm2以上土地,最好的辦法是并戶。打破家與戶的概念,樹立“大戶”觀念,幾個甚至幾十個家庭合并成一個“大戶”,每戶人口不少于10人,戶均土地總量自然成倍增加,每家的土地適當進行合并,減少原有的田埂和畦溝,新的田埂畦溝不再是地界,而是應排灌需要而設,同時便于機械作業。戶內自行分工,務工的安心務工,務農的向專業化發展,農忙時節可以一起務農,農閑時節可以一起務工,充分解決農業勞動季節性強的問題。大戶內部管理形式多樣,自由選擇,可以發揮能人效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并戶不僅能解決農業產業化的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貧困、殘疾、養老、孤獨等社會問題,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1-2]。
2.2 解決土地管理粗放問題
目前,農村長年外出務工的家庭大約40%,在當地創業務工的大約又占40%。外出務工農民、進城農民大部分不愿意放棄土地,名義有土地,大部分是無償送給他人耕種,即使有部分人還在自己耕種,因為不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管理粗放,產量偏低。這部分人流轉出土地的積極性較高,但對流轉方式比較保守。農村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以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為主,勞動能力差,種植水平低,很多人也有流轉出土地的想法,但又擔心無事可做,失去生活來源。年輕人因為土地有限,收益不高,不愿從事農業勞動。通過并戶,利用家族、親情、鄰里關系,把土地交給最信任的人,對務工務農的人都是最現實的需求。其實很多農戶已經并戶,只是未走必要的程序,因勢利導,推動一下,就會引起連鎖反應,通過并戶80%的地塊實現小塊合并成大塊小戶變成大戶完全有可能。
并戶與土地流轉有很大區別,并戶是土地地塊小規模合并,土地還在自己手中,即使是有償包給他人耕種,也是自己主動自愿把土地交給另一方,是買方市場,土地流轉則與之相反。并戶不僅僅是耕地的合并,還可以進一合并戶籍、宅基、產業、保險、福利。并戶不必要改變土地承包權,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一方面是土地有潛在價值,既得利益不會輕易放棄;另一方面是有后顧之憂,如果在城市失業了,無以為生時,依靠土地至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
2.3 增加就業彈性,促進社會和諧
對國家來說并戶也有很多好處,可以增加就業彈性,穩定社會秩序,改良社會結構,改善鄰里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保護傳統文化。并戶有利于培養一批職業農民,農業生產可以快速實現產業化、現代化、生態化、可持續[3-4]。
3 結語
農村并戶的優點很多,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關鍵還是政策措施,必須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制度,實行激勵機制。不能搞一刀切,并戶自愿,2戶并1戶、10戶并1戶均可,并戶分戶的自由、戶內家庭的權益保障要有章可循。從事糧食種植業,整塊土地達到0.67 hm2或2.00 hm2的,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進城農民、去世農民的土地收回時,可以實行留在戶內一段時間或者戶內優惠承包。“大戶”的資金、技術、設備有了一定積累后,可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總體效益。因此,村里收回的土地應當讓有實力的“大戶”優先承包。
4 參考文獻
[1] 潘朝輝,楊懷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條件[J].技術與市場,2007(1):74-75.
[2] 伍業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8(6):32.
[3] 伍業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兩條道路及其選擇[J].農業經濟,2007(11):36-37.
[4] 劉瑞軍,孫福春,曲芳.新形勢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的探討[J].農業經濟,200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