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光
摘要 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為彰武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活力,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引領并推動了彰武縣農業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為深入了解彰武縣現代農業發展狀況,準確查找彰武縣農業示范帶建設及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現代農業示范帶;引領;農業發展;建議;遼寧彰武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322-01
1 發展現狀
一是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經過2年的示范帶建設,彰武縣土地流轉進程明顯加快。二是資金整合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示范帶建設中,彰武縣積極整合各類農業項目資金逾2億元,招商引資10億元,集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興隆山鎮花家、雙廟鎮二臺子、大冷鎮綠維等一批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現代農業園區。特別是平安鎮黑果藍莓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實現了公司+農戶+基地全產業模式。三是地域特色與發展產業有機結合,促進了一鄉一業的快速發展。通過示范帶建設,宣傳發動、參觀學習,各鄉鎮充分挖掘本地域特色和優勢,轉變思想,理清了發展思路,一鄉一業或多鄉一業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 存在的問題
主導產業不夠明晰,現有產業不夠規模;深加工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出口”不穩定;技術力量薄弱,創新意識不強;融資渠道單一,信貸資金支持不足。
3 發展建議
3.1 培育主導產業,樹立品牌意識
一是繼續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在全縣一盤棋的基礎上,結合“十三五”規劃,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優勢產業,明確“一鄉一業、多鄉一業”的發展思路[1-2]。三是培育地域品牌。四是樹立“彰武”地理標志品牌,推進“一縣一業”建設。在“彰武黑豆”“彰武花生”地理標志農產品基礎上,盡快申報地瓜、香瓜、蘋果、樹莓、黑豬、賓王菇等地理標志農產品,讓原清代皇家牧場——“彰武”,成為具有歷史傳承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
3.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附加值農產品深加工企業
一是立足彰武縣農產品生產現狀,注重果品、花生、薯類、畜產品等精深加工,形成企業與基地緊密結合,凸顯產地優勢,發展后續產業,拉伸農畜產品產業鏈條。二是加強冷鏈系統建設,建造大型冷儲設施,引進冷鏈物流企業,提高農產品冷儲與物流能力。三是強化質量意識,引入標準化生產、檢測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四是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因地制宜規劃設計采摘果園、特色養殖、農家院旅游文化、旅游商品及游樂設施等項目,做大做強農業休閑旅游市場。五是做好農業相關產業的培育,讓流轉出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農業產業工人。
3.3 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切實解決農產品“出口”問題
一是加速縣域內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哈爾套大集久負盛名,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于2010年被農業部批準為農副產品定點批發市場。應加大對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招商引資提高入駐率,使其真正成為彰武縣乃至遼西地區的果蔬雜糧銷售集散地。二是重視培養經紀人隊伍。通過扶持、培訓等方式重視經紀人隊伍建設,搞活農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角落。同時要積極引進扶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及早融入“互聯網+”的大潮中,全方位、深層次地解決農產品“出口”問題[3-4]。三是各級政府要建立并完善信息收集平臺建設,經過綜合采集分析,向農戶發布真實有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從而避免前些年樟子松苗木“一窩蜂”發展的現象,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戶的投資風險。
3.4 加強培訓,讓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一是發揮政府招賢納士的作用,聘請高層次的專家隊伍,在充分結合實際論證的前提下,規范技術體系,提供高端科技支撐。二是加大本地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選派有知識、有能力的技術人員到涉農院校、科研院所和現代農業發展好的地區參觀學習,學成真本領,做好“土專家”,組建專業的技術管理隊伍,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支撐作用。三是加強對農業生產主體——農民的培訓。要領著農民看,幫著農民算,組織農民學,帶著農民干,以這種直接的培訓方式,引領農民圍繞主導產業掌握實用技術,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農民,全面提升一線農民的生產能力,增強農民的生產科技含量,提高農業項目質量。
3.5 加大農業投資力度,不斷擴大融資方式
一是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二是要加大農業園區建設投入。三是創新信貸資金的投入方式。四是盡快使現代農事企業生產達效,讓投資者真正看到現代農業的高效收益,吸引民間資本的注入。同時現代農事企業可探索與實力雄厚的企業進行合伙、合作經營,或以引進戰略投資的方式擴大資金的融通,確保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4 參考文獻
[1] 李嵱.現代農業示范園里的“生力軍”[J].新西部,2009(10):61-63.
[2] 程治祥,周鵬.建設特色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效增收[J].現代園藝,2016(1):105-106.
[3] 唐華俊,羅其友.農產品產業帶形成機制與建設戰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1):2-7.
[4] 姜典昭.新時期鄭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走勢分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