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李敬巖 石艷芬 周曉峰 徐曉光 羅友國 趙大釗
摘要 分析了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要求,并提出了建議,以期為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要求;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327-01
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要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繼續當好“排頭兵”“領頭雁”,通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1 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要求
1.1 創新是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第一要務
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放在了“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闡明了創新發展的內涵、方向和路徑,各縣區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要高舉創新旗幟,著力創新發展理念,著重創新發展動力,給力創新發展支撐,把創新貫穿于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全過程。
1.2 轉型是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時代追求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繼續保持沈阜現代化示范帶發展的好勢頭,必須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走在前列,率先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資源利用方式轉型升級、經營方式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3 引領是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光榮職責
當前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工作已進入了建設與管理并重的新階段,工作重點也要相應轉入到穩步建設、以點帶面、示范引領上來。各縣區沈阜示范帶建設要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繼續先試先行、率先垂范,強化目標引領,強化模式引領,強化共享引領,示范帶動全市更大區域、更廣范圍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快發展[1-2]。
2 對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創新轉型的建議
2.1 要實現“從一到三”,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主導產業,兼顧二、三產業。農業不僅僅是耕種農作物,還要延長產業鏈,農民還要自己負責加工、物流、經營、流通,把二、三產業都包括進來。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作。進一步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創造良好的條件[3-4]。
2.2 要實現“從大到強”,努力培育七大主導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增效益
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根據各地基礎和條件發展,確定合理地經營規模加以引導,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更不能忽視了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占大多數的基本農情。
2.3 要實現“從貧到富”,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精準鏈動作用
開展“三引一促”(引資、引智、引技、促可持續發展),全力推動現代農業“轉調創”(轉方式、調結構、創新發展新優勢),把“三引一促”作為實現各項工作“走在前列”目標定位的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大引進、大開放、大發展”戰略,為縣域經濟科學跨越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和智力、技術支持。
2.4 要實現“從物到錢”,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
“三權”抵押貸款不僅增加了“三農”客戶的融資渠道,通過放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授信額度,提升了農村土地的價值,擴大了“三農”客戶融資規模。優惠的抵押貸款利率,使借款農戶的融資成本降低,還化解了農信社的貸款風險。
2.5 要實現“從無到有”,培育壯大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推動了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由“產量型”向“效益型”的轉變,真正成了現代農業的領跑者。
2.6 要實現“從廢到寶”,廣辟渠道并基于多方共贏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清運回來的秸稈和設施廢棄物,通過全自動密閉高溫發酵設備將廢藤蔓、爛葉、爛果等設施廢棄物切碎,與畜禽糞便、秸稈混合發酵,加工成有機肥。發展青貯種植,有效解決了焚燒秸稈,青貯作為優質飼料,還支持了畜牧業發展,實現種養業結合。
2.7 要實現“從線到圓”,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立足農民、農村、農業,加大農業發展力度,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秸稈供養殖業和高效農業的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產業鏈已逐步形成。不論是青貯飼料還是還田覆蓋,都是有效利用秸稈的方法。
2.8 要實現“從去到回”,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積極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帶動更多農民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問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一是著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要以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為重點,以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為核心,帶動農機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確保更好、更快、更節約地完成農業生產工作。二是著力構建新型服務體系。形成示范區,有針對性地增加服務項目。三是著力完善新型服務機制。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最大限度滿足農民實際需求,最大限度解放發展農業生產力,最大限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四是著力培養新型服務人才。人才是新事物發展的動力,只有新型服務人才的不斷輸入,才能更好地推動各項社會化服務持續快速發展。五是加強土地流轉引導服務,促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管理。
2.9 要實現“從多到少”,積極引導更多農民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把多數農民耕種的土地依法、自愿、有償地轉由少數農民經營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跨越階段,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延緩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保障國家糧食和農產品安全、增強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抓手,是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保持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途徑。要使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5]。
3 參考文獻
[1] 劉晶.阜新市創意農業旅游發展路徑:以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為例[J].遼寧經濟,2014(9):62-63.
[2] 鄭佳.淺談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現狀與問題:結合阜新市“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J].農民致富之友,2014(4):13.
[3] 石曉麗,李敬巖.沈阜200萬畝示范帶果品林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14):93.
[4] 付志晶,李敬巖,趙桂平,等.遼寧省沈阜現代農業果品經濟林示范帶建設對策[J].園藝與種苗,2014(2):31-33.
[5] 蔣和平,王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主要發展模式與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5,42(2):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