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摘 要:設計是一門關于生活的藝術,設計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本文僅從生活方式的演變過程、設計對生活方式的反映、設計與生活方式的統一這三個方面探討設計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設計;生活方式;關系
眾所周知,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進行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是一種想法和計劃,這種想法需借助一定的具體形態來實現,這體現在一切人類創造的工具中。無論是原始社會的簡單工具還是歐洲工業革命產生的蒸汽機,都是通過人為的設計在改造現在與未來的生活。設計貫穿人類歷史的始終。
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很廣泛的概念,很難下一個確切的定義。生活方式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生產方式,它是特定條件下人們生活活動方式的體現,包括物質消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1 生活方式的演變與設計的關系
設計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原始社會,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中開始以打制石器獲取食物,并用動物皮毛御寒,這正是設計的萌芽。這個時期的設計是無意識的,主要體現在實用層面,鮮明地體現了生活方式的主題。原始人在極端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如采摘、漁獵、養殖、畜牧業等經濟形式,北方的洞穴、半洞穴、地上建筑,和南方圍欄式建筑都有體現。它們都是生活方式最早的雛形。器物的具體形式同樣體現著特定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人們在為精美的手工藝品所反映出來的璀璨的古代文明所驚嘆的時候,同時能夠體會特定時代的生活方式。唐三彩的色彩與造型以及精美的唐代服飾反映了唐代繁榮的社會文化和當時人們較為開放的生活方式;明式家具的樸實與實用之美反映了封建制度沒落狀態下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態度變化,以及新生活方式的萌芽。
工業革命以來,豐富的工業產品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為生活而設計的工業設計時代萌芽并發展起來。19世紀英國人莫里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建筑師及理論家發起了“工藝美術運動”,這是現代工業設計的啟蒙運動,設計由此擔負起為人類創造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的重任。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包豪斯運動更把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創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工業設計。包豪斯運動的發起及特點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演變在設計上的反映。二三十年代,美國的汽車普及率逐年提高,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后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反映了后工業化時代人們改變的傳統設計與生活方式。例如,設計強調精神功能,注重形式的變化;設計追求“文脈主義”;設計語言具有“隱喻”“象征”和“多以”的特征等,這顛覆了工業化時代的設計觀念。后來的波普風格、曼菲斯設計宇宙風格、高科技風格等設計風格紛紛登場。這與現代文明的發展和人們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關。
總之,從設計史上看,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設計風格體現了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引導著設計的發展。
2 設計是對生活方式的反映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發展到今天高度的文明社會,設計始終與生活方式結伴而行,形影不離。設計是對生活方式的反映。筆者僅以唐朝的設計來說明這個觀點。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對當時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產生了很多帶有胡風的設計。無論是建筑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出當時文化大融合下的生活方式對設計的影響。在生活用品方面,胡服在唐朝十分流行,官宦都以穿胡服為時尚。較之唐朝寬松的衣服,胡服顯得分外緊、窄,腰部還有很多折皺,這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馬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緊窄的衣服便于馬上生活。除了服飾,胡風在居室文化領域也有體現,最突出的就是氈帳。此現象可見于白居易的詩《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宋人程大昌曾根據白居易的詩作,對氈帳做過詳細的考證,他認為“氈帳”,即百子帳,源自塞外,是穹廬、拂廬的縮小版;氈帳的主體以柳木為圈,中間是圓頂,周圍覆蓋氈子;氈帳具有可移動、可拆卸的功能,便于攜帶運輸。氈帳的這些特點都是與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吻合,是由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決定的。唐文化中的“胡風”在更為深入的精神領域也有明顯的表現。唐朝婦女的審美觀由魏晉以來的以纖瘦為美,轉變為崇尚健碩豐腴之美,如在唐朝藝術作品中時常可見婦女騎馬擊毬的情景,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潑、勇健、無拘無束的性格特征。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生活方式也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內容,設計與生活方式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生活中我們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物品,這些物品表達了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作為現代設計師,設計的產品能否更貼近所服務的消費階層的生活品位,是設計師的主要責任。
著名設計師格拉夫設計的“鳥鳴式開水壺”可謂現代設計史上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這款水壺仍然在市場上暢銷。格拉夫改變了水開時水壺產生的讓人緊張的鳴叫,代之以清脆的鳥鳴,嘴壺位置的可愛小鳥,保持了與壺身統一的造型,在保持產品功能的同時,增添了生活情趣,可謂匠心獨運。
3 設計與生活方式的統一
人是社會生活的主宰者,設計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的。因此,人是連接生活方式和工業設計的核心。生活方式和工業設計的終極價值以實現人的發展為目標,因此人是設計與生活方式統一的根本。
設計與生活方式的統一要求設計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要實現這一要求,設計必然要拋棄追求單純、功能和審美體驗的層面,進入一種嶄新的精神境界。這一境界要求設計站在人與生活之間的和諧關系的高度,去探討人與物的哲學關系,升華設計思想。
設計將人類的精神意志體現在人造物上面,并通過人造物具體體現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載體。一切文化的精神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器物層面最終都會在人們的某種生活方式中體現出來。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物質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
例如,中國古代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一個藝術概念,它是在宋代、元代家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它在工藝、造型、材料、結構上都有重大突破。家具的類型也多樣化,有椅凳類、床榻類、櫥柜類、屏座類、幾案類等。到明朝時,我國家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被稱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多采用進口的名貴的硬質樹種;制作中不加油漆,充分體現木材本身的色澤和紋理;在造型上,多用卯榫結構,用很少的釘或膠。明式家具形象渾厚、做工精巧、風格典雅,是我國古代家具史上的一座高峰,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
簡言之,設計就是為人類創造一種適宜的生活方式,這是設計師應該明確的設計方向。設計師只有在設計的過程中真正貫穿這一設計主題,設計出的作品才會有價值。這也是設計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4 結束語
“以人為本”是設計的應有之義,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生活方式更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設計溝通歷史、現實與未來,而溝通的主線就是把握與認識人類特定時期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顧炎輝.從我國封建社會看傳統文化與設計的關系[J].藝術生活,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