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了漫長的行為活動,由于人種、生存環境、生活習性的差異,從而衍生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建筑類別。地域文化影響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反映地域文化。文章主要結合江南文化與客家文化來探討與研究了地域文化對地域建筑的影響。
關鍵詞: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建筑設計;風土人情;影響
0 引言
自人類開始有了行為活動后,建筑活動也與之伴隨而來。盡管自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窩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為活動與建筑活動,但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活動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也就從那個時期開始人類才慢慢懂得“建筑”這一概念,而不再蝸居在洞穴之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不同地域的人們開始不斷建造出適合他們以及擁有其濃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來,而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出不同的建筑風格與建筑派別。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從字面意義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體力、腦力所創造的,并不斷積累沉淀、發展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科學技術、文化修養、思想觀念等。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輔相成,又互相影響。地域文化影響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個具有非凡意義的建筑,其精神內涵必然會遠遠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獨特功能,簡單來講就是精神體現大于物質體現。作為文化形態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載了一個地域的社會發展、經濟狀態、科學技術、政治思想、人文觀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種多樣,絢爛多彩。
以江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晉時期經濟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斷發展。自明清時期,江南已然成為國家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不斷云集達官顯貴、文人騷客,亭臺樓閣、宇榭園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緊張,江南建筑極注重利用空間,因而其建筑藝術精巧有余而氣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則不然,自中原遷移以后,足跡遍布多處地方。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以及創造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該群體的標志與核心。長期的遷移生活,養成了客家人開拓進取、憂生患險、不畏艱難、樂觀開放的特色民風,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體,堅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異
正因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帶有地域標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異,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與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觀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響,婉約精致,清素典雅,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則是以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著稱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別致婉約,它是雄偉壯闊。譬如客家土樓,其造型多樣,多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樓直徑也在50米左右,可容納三四百人。在選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與排水,以堂屋為中心,青磚白墻,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稱為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外觀整體性與美感性很強。客家建筑一般選址在山腳向陽處,整體布局是以圓環為基準,前半部為水塘,后半部為房舍,結合處由長方形空地隔開,上中下三廳均有一口天井,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質方面,江南建筑以磚、石、土砌護墻,以木料作構架;客家建筑則不然,它是以土作墻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在裝飾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為主基調,青磚白墻,素雅清新,在裝飾上,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則是滄桑古樸,以黃、黑、白為主色調,充滿歷史韻味,裝飾上雕梁畫棟,樸實無華。另外,客家建筑的墻壁也是一大特點,與其他地域建筑墻壁來說更是大相徑庭,其墻壁下厚上薄,最厚處可達1.5米,而且反復夯筑,堅固非凡,可謂銅墻鐵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上的體現
江南建筑造型婉約別致、清新質樸。在用料材質方面,多喜用木質構架、青磚白瓦:在色彩裝飾上木刻磚雕,白墻灰瓦、栗色門窗;功能布局上軸線對稱、院落相套、棱角筆直,這些建筑特點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響。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鄉文化,小巧靈氣,柔性十足,深受儒風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約別致,精巧但失霸氣。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愛田園風光,更喜得水,以水為貴,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橋。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當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最后,自魏晉南北朝以后,經濟南移,江南經濟、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發展,但也深受小農經濟的約束,思想封閉、注重群體組合之美,藝術性格注重中和、對稱、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軸線對稱、院落相套,建筑設計上素雅清淡、韻味無窮。
反觀客家建筑,其有四個最大的特點:堅固性、封閉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夠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嚴霸氣。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堅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樣,一般以圓形、半圓、方形居多;在材質用料上,多以黃土、杉土為主,木、石為輔。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在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則位于支配地位,軸線兩翼的衡屋與之呼應并遞次升高,形成極其工整的秩序構圖。雖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細部刻畫,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飽含了雄渾古拙的韻味。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戰役、逃軍務、南下逃荒等原因遷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風格,并對居住空間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響,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體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風水,并以風水理論來考察宅舍,認為水為貴,因而通常會在圍屋前面建造半圓形池塘,俗稱“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傳統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對地域建筑的意義
當你走進一個地方,你一定會感受到它的底蘊與內涵。走進草原,你會感到奔放、自由、虔誠;走進江南你會感到婉約、精致、素雅;走進中原,你會感到憨實、淳樸、敦厚。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傳遞給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觸。你所感所觸正是這個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無精氣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沒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之為建筑。況且一個優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著歷史傳承與地域精神。
眾所周知,蘇州園林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聞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的美譽。蘇州園林在造園藝術上,受山水寫意的影響,與中國隱逸文化思想相結合,使園林造藝更加田園化。這一切歸結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隱思想,中隱思想是既隱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們渴望思想自由,擺脫封建禮制的束縛,期盼寧靜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達則兼濟天下”,但難免爭權奪勢、爾虞我詐,于是大多文人選擇園居生活,以期得到暫時的“窮則獨善其身”的歸隱,園林在一定程度上連接了“達”與“窮”的鴻溝,既能滿足“隱”又不失“貴”。另外。蘇州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筑規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與禮儀習俗。
承啟樓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底蘊,有“土樓之王”的美譽。它以高大、厚重、粗獷的建筑風格和端莊瑞麗的造型藝術聞名遐邇。其造型藝術、裝飾風格深深體現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小的社會,同族同宗同血緣同家族,過著共門戶、共廳堂的和睦生活,樓內客家人的居住層數、面積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無明顯區分,更無貴賤之別。這種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僅體現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還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族倫理與家族親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風與和平團結的傳統。
5 結束語
任何一個地域的地域性建筑都彌足珍貴,它不僅代表了一個地域的文化底蘊,更體現出這個地域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辛勞。它就像一個標志,向世人傳遞其特有的文化,給遠游的游子一點精神的慰藉。地域文化是魂,地域建筑是根,不管你身在何處,你都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繼承與發揚優秀地域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事,因為你在向他人和世界介紹你的根,你的家。
參考文獻:
[1] 張詠梅,尹海濤,朱艷芳.歷史地域與民居建筑環藝設計[J].中國科技信息,2005.
[2] 方樹波.淺議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
[3] 方劍娟.蘇州園林文化思想表達復雜性研究[D].蘇州大學博碩論文,2012.
[4] 張娜.試論中國文化與建筑設計[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5] 郝紅艷.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
作者簡介:余陽,男,甘肅蘭州人,湖北師范大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對地域建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