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華
摘 要:閩南民間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體,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是筆者以閩南民間文化為背景,以中職美術課程為基礎,在中職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閩南民間文化的實踐研究。這優秀的閩南民間文化在中職美術課堂中得以傳承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主要介紹了在閩南民間文化的滲透感染下的中職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民間文化;中職美術;教學
我的家鄉地處九龍江畔,歷史悠久、地廣物博、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繁育了豐富多彩的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藝術,民間藝術是“美術課程”的寶貴資源。例如,漳浦剪紙、漳州木版年畫、木偶戲劇、端午賽龍舟、水仙花雕刻藝術……多彩多姿的閩南民間藝術,它是家鄉的一朵藝術奇花,值得我們下一代去認識、學習、發揚,積極挖掘本地民間藝術很有藝術價值,因為在這里孕育了獨特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之美,值得我們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賞,更值得我們用心去傳承。
如何充分利用中職美術教學過程,有效滲透并充分運用閩南民間美術資源呢?具體措施如下:
1 將美術教學與豐富的校外民俗活動相結合
在美術活動中,結合各種不同的傳統節日,立足于閩南民間節日風俗,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例如,端午節教師根據節日特點,結合中職學生專業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活動,美術專業教學要充分利用高教版教材《廣告設計與制作》這門課程,讓學生設計帶有閩南風情、能體現閩南傳統體育項目——端午節賽龍舟公益廣告競賽。食品專業學生美術課程開展了設計“巧手制作端午節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同學們拿著自己心愛的作品相互交流和欣賞,感受閩南民間文化的氣氛。
2 以閩南土樓文化為美術教學資源
將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南靖土樓文化引入美術課堂,帶學生到南靖土樓進行實地寫生,并舉辦土樓文化寫生作品展,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校園文化。收集與土樓有關的資料,客家土樓歷史故事、土樓建筑特色、突出土樓鄉土、土樓鄉情、土樓風景。
(1)結合高教版教材《色彩》課本第五章《風景寫生》課,滲透閩南土樓文化,給同學們介紹美麗神奇的土樓,如南靖土樓的風景,土樓田螺坑、土樓群、懷遠樓、塔下土樓群等。它們有圓形、半圓形、方形等建筑結構,并巧妙地向學生提問“這些土樓風景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同學們自然就會講到家鄉土樓美麗的風景。這會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領悟土樓建筑藝術與自然之美,使學生更加熱愛自然、熱愛家鄉。這加深了學生接觸當地閩南傳統文化資源的印象。
(2)為加深學生對土樓文化的了解,學校文化藝術學部在南靖土樓曲江河坑自然村設立寫生基地點。藝術學部每年都帶學生到土樓實地寫生,開展“土樓色彩風景寫生”“土樓風景速寫”“土樓風景素描”等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實踐、觀察,親身感受土樓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沉積。學校充分利用當地閩南傳統文化資源對學生了解民間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藝術素質及審美能力,有著積極且重要的意義。
3 將閩南漳浦剪紙藝術等引入美術教學
福建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漳浦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鏤空藝術的杰作。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漳浦剪紙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刻。我們把剪紙作為特色活動來開展,學生利用課堂和業余時間進行練習。
(1)同學們利用課余收集漳浦剪紙藝術的信息資料,尋找方法不限,可以應用網絡、電視、課外書籍等。到上課時學生先講自己了解的漳浦剪紙藝術知識,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根據自己介紹的興趣內容自愿結合成小組,先進行交流,然后小組進行匯報。有的小組向同學們介紹了漳浦剪紙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組介紹了各式各樣動物、花卉的剪紙藝術,以及各種剪紙的裝飾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組介紹了閩南民間與泉州傳統的剪紙藝術的形式風格,同學們通過第一課時的討論、交流,同學們對漳浦剪紙藝術知識從知之甚少到具有一定的了解了。
(2)在高教版教材《圖案》第一章第四節——“圖案的繼承與借鑒”,它把漳浦剪紙藝術引進學校課堂,欣賞漳浦剪紙藝術作品,分析它的表現內容、表現題材,作品中充分關注閩南的鄉土人情、自然風光、傳說、民俗活動、歷史景觀等,動態地反映當下閩南人民的生活狀態。
(3)介紹漳浦剪紙的表現方法,陽刻剪紙、陰刻剪紙、剪紙的制作步驟、剪紙的符號語言,圓形、月牙形、鋸齒形、柳葉形等。在圖案單獨紋樣這一課,引導學生以閩南惠安女為形象,以閩南民間故事等為題材來表現和創作,學生聽了很感興趣,表現出了強烈的動手愿望。根據漳浦剪紙制作方法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上民間剪紙美術課是同學們最開心的日子,他們四人一組,用小小的剪刀,色彩斑斕的彩紙,盡情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展示他們的心靈手巧。他們在動手、動腦中體驗民間藝術,將民間美術引入課堂為同學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讓美術課堂鮮亮了起來。
4 欣賞和創作富有閩南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
學生通過欣賞閩南民間傳統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領略閩南的歷史文化。例如,通過視頻欣賞《漳州水仙花雕刻》,學生從中了解水仙花雕刻藝術,需準備鋼制的刻刀、刻片、刻鉗、刻剪、修葉刀和刻針等工具對水仙花莖球進行八個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莖球經過浸洗、蓋棉、定根、管理和控溫。一勺清水,葉花具佳,花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百賞不厭;視頻欣賞《漳州棉花畫》棉花畫是漳州別具一格的棉花畫工藝品。視頻介紹了棉花畫的藝術發展史,曾經有過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在20世紀90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開始復蘇。通過欣賞和了解民間工藝品,激發了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拉近自身與民間美術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充分理解民間美術的造型和形式,增加他們的審美能力,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民間勞動大眾的距離。
民間藝術文化進課堂的意義主要體現于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交流的渠道也日漸增多。中職學生是當前最易接受外來文化的群體,他們喜歡日本動漫、韓國網絡游戲等舶來品。頻繁登陸花樣繁多的外來文化使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不斷受到沖擊,甚至處于瀕臨危險的處境,不少中職生甚至認為民間文化已經過時。對外來文化,中職學生的高手就是酷炫,自然對本土民間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現行教育理念上對培養中職學生民間文化意識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年青一代對閩南民間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普遍的認識和認同感。這在無形中使我們的中職學生淡化了對民間文化的關注,部分學生甚至認為民間文化已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自然更談不上對其實行宣傳、保護、發展和創新了。其實,閩南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因此,弘揚和宣傳閩南民間文化,讓更多的中職生認識到民間文化的魅力,為本土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教學的實踐研究,目的使中職學生在學習、探索閩南民間文化的過程中,認識和了解我國這一自成體系的傳統文化精髓,認識其意義和價值,從而較為全面地了解閩南民間藝術文化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