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華 劉寵
摘 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進行抽樣調查,以大學生的種種網絡行為為主,涉獵網絡使用頻率,網絡輿論觀點,網絡道德教育態度等。通過
調查問卷獲取詳實統計數據,恰當逼真地反映了當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狀況,為學校開展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問卷調查
自上世紀80年代互聯網興起,如今的互聯網傳播已風靡全球,整個地球村似乎都籠罩在網絡之下。電腦和手機成為新型客戶端網絡傳播主體。95后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及道德行為表現都受到網絡沖擊。學生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增強,也帶來更多網絡道德思考。國內手機用戶數量最新統計達6.3384億,大學生則是100%手機使用者,是網絡的重要參與者,對他們進行網絡道德現狀的實證調查研究,順應素質教育要求,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為全方位了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課題組自編問卷,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900
名學生發放問卷,回收802份,回收有效率達89.1%。其中男生148人,女生654人;人文社科類學生占67%,理工科學生占33%。調查采取課堂問卷作答模式,采用整體抽樣方法。問卷關注三方面,第一方面調查大學生具體網絡行為特點,如上網時間、目的、網上交際表現等;第二方面了解大學生網絡輿論的觀點和做法;第三方面調查大學生對網絡道德教育所持有的態度。
二、網絡調查結果分析
(一)95后大學生網絡使用率空前高漲。在每天上網頻率選項中,有456人選擇的是“只要閑暇時間就會上網看看”,占所有人數比例的56.86%,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例;在每天上網時間選項中,每天上網18小時達32%,每天上網10小時達47.38%,每天上網5小時達19.98%。此次調查數據充分說明,被檢測的所有大學生的上網率達100%,而且當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率較以前更高漲,甚至達到了對網絡的依賴。
(二)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表現
1、上網主要以娛樂為目的。如今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上網主要是聊天、游戲、學習和購物等。當被問及您上網主要做什么?79.23%的學生選擇聊天和游戲。其中男生中以游戲為主的居多。32.57%的學生選擇查閱學習資料,或查找作業等內容。38.75%的學生選擇購物,購買生活日用品。可見,玩游戲是許多男學生的主業,看電影或者電視劇是許多女學生的愛好,特別是劇情并不復雜的韓劇。下載音樂、欣賞影視動畫等還算比較高雅的上網行為。而網絡聊天中,與同學交往聯系或以交友為目的的聊天更為普遍。但學習中完全是自我補充知識,不是為了完成作業為目的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互聯網使用已深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影響了大學生的行為模式。
2、虛擬的網絡交往。
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回答“您會對網友說實話或者心里話嗎?”時,有67.82%的學生選擇“我會的”,26.08%的學生選擇回答“我視情況而定”,還有不足10%的學生選擇“我不可能對虛假網絡說實話”;在談及“是否會約見網友?”這一問題時,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因為考慮“網絡欺騙”而選擇“不會”,還有35.46%的學生選擇“依據聯系了解的情況來具體判斷”。在“網上購物”行為的調查中發現,83.76%的學生相信“天貓”、“京東”等大型購物網站,他們中95.78%的人相信網絡購物,但是對商品質量問題不敢確定,他們也表示活動中確實能買到優惠好貨,但是不排除虛假產品或者質量不過關產品。不難發現,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更多希望通過網絡面紗讓自己輕松愉快,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不受到傷害。就這點來說,網絡并沒有給現實生活帶來什么不利影響,反而是學生自我放松的一種途徑。但從網絡購物行為發現,網絡道德的有序制度有待提升。
3、網絡不道德行為。
網絡行為中主要的學習服務類型為抄襲作業。78.56%的學生會選擇在教師布置作業后上網百度。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全封不動地抄襲,59.34%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理解來加以修改;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會把內容瀏覽后進行自我總結。同時,有36.57%的同學利用網絡對他人進行人身言語攻擊;45.62%的學生表示購物后發表過“虛假或違心的好評話語”,相當一部分學生登錄過色情網站,并瀏覽與色情、暴力有關網站的內容。還有很多同學表示無意間發現過別人的隱私,打開別人郵箱,或者破解他人游戲賬戶等。這些都表明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在道德方面的責任意識并不強,有很大需要加強和改善的地方。
(三)當前大學生缺乏對網絡行為的道德判斷。學生參與網絡行為極多,對真正的道德標準判斷卻極少。被問“您認為瀏覽不健康網站算不算道德敗壞?”時,67.58%的同學認為“不能完全算,如果網絡沒有也沒有機會瀏覽”,26.32%的同學認為“不算,只是好奇而已”。在回答“您對各種不良信息能自覺抵制嗎?”時,有接近80%的學生回答“能”;然后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回答“不能”,占人數比例的55.64%。以上兩種情況表明,學生對網絡行為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對自我的道德行為保持寬容態度。
(四)當前大學生積極支持網絡道德教育。學生被問到“學校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有意義嗎”,很大一部分學生相信“有意義”。在“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是否需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選項中,65.79%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還有20.53%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從這個回答比例來看,學生已經認識到當前網絡道德的社會危害,也清醒地寄希望得到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引導。
三、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需要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虛擬的網絡世界讓空寂的內心放松暢快。
網絡具有虛擬性、隱匿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在網絡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偽裝自己,展示自己最善良美好的一面。很多大學生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利用虛擬網絡進行人際交流。特別是在自己心情煩悶,很多事情難以啟齒的時刻,喜歡選擇網絡,來找比較投緣的聊天好友,向其傾訴,一般都會事半功倍,痛苦減半。因為此時每個傾聽者都會站在理解和幫助的角度來安慰當事人,每個網絡背后的真實人都是真誠的慰藉者。同樣,當事人也會把自己的真實體會向對方毫無防備地坦誠表露,擺脫現實生活中道德的束縛,不顧忌種種法律要求,恣意放松心情,暢所欲言,使空寂、壓抑的心情得到釋放,使快樂得以傳播,進而內心得到滿足,心情更順暢。某高校做過實驗:機房上課教師借助事由安排學生自習,結果學生在教師離開后,自主拿出優盤安裝聊天、游戲等軟件來自我娛樂,而真正瀏覽與學習相關的網頁者寥寥無幾。可見,虛擬的網絡世界帶給學生的快樂之大,道德約束太小。
(二)教育界對網絡的封殺讓大學生叛逆情緒明顯。
網絡在中國興起時間不長,但給傳統概念下的中國學生帶來了新鮮與神奇,使其產生巨大吸引力。特別是2003年左右,因為網絡的誘惑,讓很多家長對癡迷網絡的孩子百感交集,甚至全國掀起了“拯救小網癡”行動。這種陰影給10年后的教育依然帶來巨大沖擊。原因有二。第一,這是中國多年的應試教育帶來的懼怕。應試教育很可怕,一考定終身,讓很多“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家長期盼孩子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不容許孩子把精力浪費在網絡中。他們認為只有全力以赴沖刺高考才是懂事孩子。第二,網絡的歪曲認識導致家長畏懼網絡。如今的80后90后大學生的父母受年輕時社會條件所限,基本沒有接觸互聯網,甚至有些家長至今不會使用電腦和網絡。近年來由于網絡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負面消息也越來越多,“網戀”、“網友”、“網癮”已變成網絡的代名詞,因此,有些家長視網絡為洪水猛獸;避之有恐不及,唯恐孩子沉迷網絡,盲目的排斥網絡。正是因為家長這種對網絡的錯誤認識和非理性的態度,導致在家庭教育上,大大增加了孩子對網絡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甚至有了逆反心理,更加重了孩子的上網渴望心理。
(三)整個社會的網絡道德機制不夠健全。
1、網絡道德的法律責任意識不足。互聯網形成今天的網絡社會,為大家提供更便捷的暢所欲言的機會和場所,同時任何事物的兩面性也帶來負面效應,一些恣意妄為、任我放縱的不道德網絡行為給社會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特別很多大學生,缺少法律自我保護概念,自我道德踐行能力尚未完全養成。他們很多時候認為開放的網絡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資源共享、信息傳遞才是網絡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某某大學碩士畢業生借鑒某博士研究成果,被博士狀告法院,最終該碩士被撤銷碩士學位,接受開除學籍的處分。還有某某工程大學的研究生利用自己的特殊專業身份,將國家機密文件發送到國外間諜手中,變相為自己和女朋友謀利。這種利益誘惑越來越大,而他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網絡犯罪,最終走進監牢。
2、網絡行為的法律約束力不足。網絡社會以私營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給很多企業帶來競爭的便利途徑的經濟效益,大家追逐利潤發展空間,忽略了法律約束力。特別很多網絡經營企業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獲取大眾點擊率,隨意編造謠言,引發民眾恐慌。曾經有個網站經營者,為了引發網民的關注,發布禽流感疫情的流言,造成市民恐慌,省市衛生管理部門調選醫生連夜加班化驗疫情,最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而當民警抓到這個女網站經營者并告知實情后,她痛哭流涕表示并沒有想到會帶來這么大的后果。再如,大學生購物點評是常有的實情,商家促銷返現,沒有經濟來源的大學生很多為了節省開支選擇滿意好評。這種違背主觀意愿的行為就容易讓其他消費者損失。還有很多學生做兼職的刷屏工作,更給健康競爭的網絡經濟帶來不公平的效益,這些都缺少法律約束。
(四)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網絡立法滯后導致網絡道德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內容的滯后。大學生網絡法制意識淡薄,網絡道德素質低下都與網絡道德教育有關。而根源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體系沒有形成。
1、監管監督體系不健全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缺失的外在因素。互聯網傳播發展的二三十年間,也正是我國經濟快速騰飛的時代,經濟與知識融合的空間中,需要與之配套的法律監管體系、社會監督體系,而我國恰是改革發展探索時期,出現了監管不到位,監督力度不夠,引發很多法律問題。大學生的網上行為處于無法可循的空白境地,這種法律空缺短板就給學生網絡道德素質帶來隱患。
2、網絡道德傳播模式不完善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缺失的誘導因素。網絡傳播的模式多是以“發布者”為中心,堅持政府導向,采取自上而下,直線灌輸的言傳身教形式。而今國家政治民主化,科學人性化,我們要以“民”為中心,堅持基層百姓的話語權,更多從公眾的態度和價值觀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更多回避政府的武斷,堅持宣傳的合理性,這樣才更有說服力,才會贏得大家的認同。青年大學生正值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有一定價值和道德判斷標準,得到他們認可的網絡道德傳播更有價值。
3、家庭教育缺失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缺失的內部因素。人成長中,環境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家庭教育更是在這個環境中處于首當其沖的地位。網絡是信息化時代的靈動產物,它帶給生活便捷的同時,也讓很多好奇的大學生癡迷網絡。而以教育為中心的家長深惡痛絕網絡帶來的學習時間沖擊,高亢呼吁社會關閉網吧。其實,網絡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永遠不能逆社會時針運轉,所以需要調整的是家長的指導教育。需求與存在同聲相吸,家長不能剝奪孩子權利,也不能讓孩子生活在隔離的空間內,所以應該正面讓孩子去了解網絡,要與孩子正確交流,發生網癮傾向時候要及時糾正,引導孩子學會認識網絡,使用網絡并有效駕馭網絡。
4、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意識提高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缺失的媒介因素。學校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養成教育的重要基地。網絡與教育結合的今天,如何將網絡道德教育提升教育日程,列入高校道德教育任務,是時代素質教育引發思考的良好選擇。現如今,我們尚未形成這樣的教育機制和體系。
5、受教育者的道德素養提升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缺失的本質因素。人的修為與道德踐行,不是知識所代表的多少,也不是教師和家長約束就一定能強加形成的,更多的還需要個人成長中不斷積累養成和修煉沉淀。特別是在大學期間,每個人的不同見識與思維模式,將影響其道德觀念的最終定格。受教育者在經受各種挫折力后方能形成一定穩定的持久的心境,才會形成良好心情,最終展現出良好節操。
基金項目: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道德教育研究》(2016lslktzimks-09),王莉華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王淵.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分析及教育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年4期.
[2]羅忠榮,楊永志.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網絡輿情的引領[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