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聰
“國之重器”中國航發煉成記
付聰
航空發動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之重器”的形容由此而來

國產先進航空發動機
9月7日,掛牌不到十天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以下簡稱“中國航發”),確認將參加今年11月在珠海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希望中國航發能夠將更多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制造項目落戶珠海。”當天的航展新聞發布會開始前,珠海市市長鄭人豪對中國航發副總經理陳少洋發出了邀請。
時間回溯至半個月前。8月28日,北京市藍靛廠南路5號,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正式掛牌成立。掀開牌匾上的紅蓋頭,走進中國航發的大門,迎面可見的大理石上,燙著鎏金的8個大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中國航發科技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尹澤勇說:“中國航發的成立,是以國家意志推動中國航空發動機走上快車道。”
幾千攝氏度,上萬小時,極限環境考驗,決定了航空發動機的制造難度超常。航空發動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之重器”的形容由此而來。
“在今年央企集團層面的重組改革中,中國航發屬于新增央企的第一例,符合央企整合中‘鞏固加強一批’的改革方向。”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
航空發動機被喻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全世界只有美、俄、英、法等幾個國家有能力專屬研發生產。航空發動機本身的研究十分困難。“難就難在,航空發動機要滿足眾多十分苛刻又幾乎是互相矛盾的要求。”中國航發專家如此解釋。也因此,這家新生的央企被賦予了重大的科研使命。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師張宇飛表示:“我們國家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與國外相比,多方面都比較落后。我們自己造飛機、造汽車,可航空發動機卻還沒有屬于自己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成立中國航發,有利于我們研制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發動機品牌。”
航空發動機的產業鏈長,覆蓋面極廣,涉及機械、材料、電子、信息等諸多行業,對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和產業輻射效應。形象地說,按照產品單位重量創造的價值計算,如果船舶為1,則小汽車為9、電視機為50、大型噴氣飛機為800,航空發動機則高達1400。
“進行航空發動機的科研,有助于建立、優化中國航空動力研制和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制造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推動供給側改革。”李錦認為。
中國航發的成立,亦被視為可給航空發動機的研究帶來政策與資金上的大力支持。航發專家舉例說,一個型號的航空發動機的研制周期長達20多年,需投入資金上百億元。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也曾表示,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航空發動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航發的成立,同時意味著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實現了“飛發分離”。在發達國家的制造經驗中,飛機制造與航空發動機制造是相互分離的(簡稱“飛發分離”):先將發動機研制出來,研制飛機的時候再尋找合適的發動機加以匹配。

一張圖看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
中國航發成立以前,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重擔,基本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下簡稱“中航工業”)承擔。根據中航工業在珠海航展上派發的資料顯示,中航工業的發動機研制基本由中國航空發動機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飛發并未分離。
海通證券的分析報告稱,未來20年,中國對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的合計需求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但目前,幾乎所有民航飛機的發動機都依賴進口,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打破歐美發動機生產上的壟斷迫在眉睫。“中國的民用飛機,一直都沒有自主產權的發動機,對外的依賴性比較大。” 張宇飛說。
2011年,曾有科研航空業內人士撰文稱,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研發與飛機的研發捆綁在一起,飛機立項,發動機才能立項,飛機下馬,發動機隨之下馬,“這不利于航空發動機的開發”。在知乎上,數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留言表示,曾從老師的講課中得知中國幾大航發研究所之間存在 “內耗式”競爭,研究工作存在重復。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侯凌云表示,“有時候高校教師會和航天科研機構合作,但合作僅集中在理論研究部分”。談及航發的科研體制弊端時,她表示“自己并不了解”。
時間回溯至2015年。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中。報告提出,要實施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加大國防科研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建設力度。
目前,世界上只有(GE)、普惠(PW)和羅羅(RR)三家公司有能力獨立研制航空發動機。此外,這三家公司還通過與其他發動機公司的聯合或相互聯合,組建了CFMI、IAE、EA三家合資公司—以上六家航空發動機整機企業,基本形成了對全球航空動力技術和市場的壟斷。“雖然這三家公司都是市場化的企業,但涉及航空領域這樣的國家安全領域,政府在背后肯定是有參與的。” 侯凌云說。資料亦顯示,GE曾借助美國政府資助的一系列航空發動機高科技發展計劃,不斷開發高新科技的航空發動機。
一位深度參與中航發組建的人士稱,目前航空發動機專項行動已經啟動。配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十三五”末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規模將突破700億元,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產業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航空發動機,有望被打造成繼高鐵、核電之后中國制造第三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