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琳
【摘 要】所謂快樂體育是學生在心境自然,開朗的環境下在教師的指導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自覺而快樂地進行體育課的學習與鍛煉,在“快樂體育”中實踐,特別要強調正確誘導與即時反饋,使學生在肯定性評價與成功中獲得快感,增強自信心,強化心理素質。
【關鍵詞】快樂體育;概念;內涵;原則
快樂體育是指教師正確運用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快樂的參加體育教學,并從中享受體育的樂趣。簡單的說,就是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活動。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又稱為“三段式”。即準備部分(隊列隊形和準備活動)、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與練)、結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動),運動技術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過程是以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身體活動規律為主線的,它缺乏學生自我目標提出和追求的動力機制,教學環節偏重教師一方,單純強調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方法。
我覺得快樂體育決不是那種“學生想干什么就讓干什么”的教學。學生的快樂是在教師的悉心指導和良好的組織教法下獲得的,它包括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悅感,失敗后戰勝困難的超越感,與他人共同協作和運動時的社會一體感,運動過后的輕松愉悅感,自我選擇與自我實現目標的成就感,以及參加運動時體驗良好氛圍的舒適感等等。
一、快樂體育的概念和內涵
所謂快樂體育是學生在心境自然,開朗的環境下在教師的指導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自覺而快樂地進行體育課的學習與鍛煉,同時也是指從終身體育和個人發展需要出發,從感情入手,對學生進行的健全人格教育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快樂體育的內涵首先是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快樂體育十分重視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即主體作用。快樂體育理論認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
二、“快樂體育”課堂教學的原則
1.平等性。
平等性原則,教師應從平等尊重的立場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努力和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友好關系,教師對學生要耐心啟發,認真傾聽,了解對方存在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解決問題,學會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傳統那種權威的、單向的交流,而應該是平等的、雙向的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與學生平等相待,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中無拘無束,做到“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2.情感性。
情感先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體育教師的一門教學藝術,只有師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學其道”。要獲得這種情感氛圍,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良好的情感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認識水平,關心愛護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自覺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達到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目的。
3.趣味性。
要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必須要求教學“授之有趣”,因此我們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活動的具體安排、以及語言運用上都考慮趣味性因素。當然,趣味性也不能脫離科學性,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教學原則。
4.激勵性。
能力素質自然有高低之別,每個班都有素質優秀和表現差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好勝心,對他們要在課堂上進行意志力的訓練,加強目的性教育,注重培養道德情感,激發他們對祖國、社會的責任感,克服自卑感。然而,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優點和長處,即使是表現不突出,教師也要善于發現,給予真誠的贊美,激勵、鼓勵他們增強求知的欲望。在練習中,對他們要降低要求,即使成績沒有進步,只要他們盡力了,就應給予表揚。并且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應以一種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師生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相互激勵。
5.實效性。
“快樂體育”的本意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克服困難和戰勝自我獲得體驗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包括:體質的增強、運動成績的提高、人格的完善,以及身心的健康發展等。有了成功,就有了快樂,而這個成功,必須以“身體練習”為依托,離開“身體練習”再快樂也不是理想體育課堂,因為“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理想中的體育課堂,跟隨新課標是對以往課程進行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非全盤否定。重視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并非強調要淡化競技運動,反對體育教學的競技化傾向,與學好運動技能是不矛盾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想盡辦法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適宜的練習形式,理想課堂要有老師的精心備課,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無論從整體還是局部看都是接近完美的。這種情況在實際的教學中是很難經常出現的,我覺得理想課堂應該作為教師的一個終生追求的目標存在,這個目標的實現是否理想,還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只要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就是理想的。
總之,在“快樂體育”的實施過程中,“樂教”只是手段,“樂學”才是目的。激勵性原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不斷的“刺激”學生,使學生“樂學”。在“快樂體育”中實踐,特別要強調正確誘導與即時反饋,使學生在肯定性評價與成功中獲得快感,增強自信心,強化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