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雅芝
近年來,喀左的紫砂文化產業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蓬勃發展,從1935年原喀左縣南哨陶瓷廠始建算起,喀左縣紫砂文化產業已有70多年的發展歷史,對比明代中期開始流行的江蘇宜興紫砂壺產業,歷史雖然短暫,但是生機勃勃,亦有喀左紫砂的獨特優勢。據官方統計,喀左縣紫砂資源極為豐富,遠景儲量10億噸以上,盡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喀左紫砂在現代的發展尚需工藝上的創意和設計上的創新,才能更好地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目前,以國內的紫砂壺為例,依然遵循著宜興紫砂行業的分類標準和方法,將紫砂壺從器型特征上分為花貨、光貨、筋囊貨三大類,其中花貨又有三大類器型,包括植物器、動物器與瓜果器。紫砂花貨講求器型的生動靈韻,仿造自然之形態,師法自然、巧奪天工。在這樣的體系下,喀左紫砂可以從造型紋飾上創新,獨辟蹊徑、自成體系,以喀左地區蒙古族文化為特點的紫砂壺創作具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從蒙古族特色吉祥紋飾中汲取創意素材,將蒙古族文化的傳承融入喀左當地紫砂工藝,特別是蒙古族紋飾裝飾題材和設計,以紫砂花貨為例,無論是植物器還是動物器都可以蘊含蒙古族紋飾的歷史文脈。
蒙古族紋樣豐富多彩,根據其創作思維方式可分為形象圖案和抽象圖案兩大方向。其中,形象性紋飾以各種動植物或山川河流等自然現象為原形,是從蒙古族早期的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中誕生的一種圖形文化,這種蒙古族的形象性圖案紋樣又可分為動物型、植物型等類型。抽象圖案紋樣中主要有回紋圖案、方勝圖案、萬壽圖案、盤腸圖案、交叉圖案等五大類型,以幾何形態為主要藝術表現形式。這樣的紋飾分類恰與紫砂壺的器型分類相對應。
花貨對應著蒙古族紋樣的形象圖案,動植物和自然形態的藝術表現為主;光貨對應著蒙古族紋樣的抽象圖案,以幾何形式變化為主。因此,紫砂工藝與蒙古族紋飾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系,尤其是以蒙古族為主的喀左地區,在紫砂壺上飾以蒙古族特色紋樣,既是其地域民族特色工藝的展現,也是蒙古族工藝美術傳承的重要載體,這種紫砂工藝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當是喀左地區紫砂文化的創新理念所在。
以蒙古族魚紋、龍紋圖案為例,魚象征生生不息、生息繁衍、聰明伶俐、身手矯健。蒙古族認為魚是大千世界所有萬物生靈的生命之始,素有“凡物以哈達為尊,食飲以茶葉為尊,生靈則以魚為尊”的民間俗語。在蒙古族圖案中龍紋圖案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龍是尊貴權利、美好吉祥的象征。龍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蒙古高原的興隆洼文化遺址,把中國人崇拜龍的歷史又上推到了8 000年前,自古以來,龍被奉為是大地萬物、江河湖海的主宰者。魚化龍的源頭與蒙古族紋飾密切相關,在紫砂工藝中,以經典的魚化龍紫砂壺為代表,游戈在水中的魚,流線形的軀體,穿越泡茶的壺身化身為龍,壺把、壺嘴以及壺線亦如哈達般神圣流暢,可見紫砂工藝能夠將蒙古族傳統紋飾的藝術寓意闡釋得淋漓盡致。
在嘗試著追溯蒙古族傳統紋樣的同時,將其融入紫砂壺的創意設計和制作當中(見圖1),以蒙古包的造型和紋飾為設計題材,簡化線條和紋樣,以喀左紫砂質樸厚重的色彩為表現載體,壺蓋可見四方祥云蒙古族特色紋飾的淺浮雕;壺身是蒙古包造型的半圓飽滿形態;線條的設計富有由內而外的視覺張力,它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彰顯,內方外圓,猶如箭在弦上的強弩一般,使得欣賞者和使用者在把玩之余,更有心靈與精神上的鼓舞和滿足感;壺嘴、壺把寓方于圓、張弛有度,似馬鐙一般的曲率,裝飾以鉚釘細節,活躍平面的細節之處,亦有首尾呼應的默契傳遞。以此交融方式力求展現一捧紫砂土、一把紫砂壺、一個蒙古包和一份蒙古情。
總之,喀左紫砂與蒙古族紋飾交融有其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傳承的必要性,更具有交融的可行性,喀左紫砂將成為蒙古族紋飾傳承發展的全新載體。
參 考 文 獻
[1]阿木爾巴圖.蒙古族工藝美術[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汝醴,吳山.宜興紫砂文化史[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3]西沐.中國紫砂藝術研究[M].中國書店.2011.
[4]薩仁滿都拉.蒙古族傳統圖案的象征性特征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