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華
【摘要】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前提,是具體實施教學的重要環節。目標正確了,再加上科學正確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可能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關鍵詞】教學目標 實施教學 科學方法
小學低段語文到底應該教什么?我們不妨從林樂珍老師執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課中找到答案。
一、教興趣。“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兒”是我們每位教師,尤其是低段語文老師誠心期盼的。讓學生愛學、樂學,教學效率一定會有大幅度提高。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新課本剛發下去,孩子們興味盎然,有些孩子很快就把課本翻過一遍,可是到后來,就不喜歡這本語文書了。剛入學的孩子很活潑好學,可是我們越教,他們越懂“規矩”,也越來越不喜歡閱讀,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課堂。我想,正是因為我們的課堂出了問題。林老師這節課很關注孩子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根據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隨時在調整,在改變教學節奏和策略。從圖片導入,看圖說話,讀故事,讀兒歌,再到復述故事,續編故事等,環環緊扣,越味橫生,每一個環節都是站在兒童的角度進行設計,活潑有趣、目標明確。這樣的課堂,別說孩子了,我們也喜歡,因為一點不枯燥,一點不覺得累。
40分鐘的課堂,林老師始終不忘肯定優秀生,鼓勵后進生。她的語言親切和諧,富有童趣。
二、教習慣。“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會使學生終身受用。課前認真準備的習慣、課上認真傾聽的習慣、認真思考的習慣、舉手發言的習慣、響亮表達的習慣、認真作業的習慣等等,都會影響孩子一生。在聽課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學校,很多孩子讀書時扯調子,拿腔拿調地讀,以為這就是有感情的朗讀。其實,讀書應該是自然的,像呼吸一樣,像說話一樣,就像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加上有感情。而有感情地朗讀,決不是拿腔拿調,而是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理解和感受即可。為了朗讀而朗讀,夸張做作的朗讀決不是良好的朗讀習慣。這節課上,我們可以看到,林老師指導學生很用心,邊讀邊圈畫的習慣,帶著動作朗讀兒歌的習慣,寫字時要求“頭正身直腳放平”的良好習慣等等,真是用心良苦。看到這里,我想起竇桂梅老師在教一年級學生時,非常重視寫字習慣的培養,她把握筆姿勢編成好聽的兒歌“食指拇指捏著,三指四指托著,小指后面藏著,筆尖向前斜著,筆桿向后躺著。”每次寫字前,孩子們拿起筆,一邊說一邊握好筆然后再開始寫,這樣時間一久,孩子們正確的握筆習慣就養成了。
三、教積累。劉勰《文心雕龍》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將“積學”比作“儲寶”,是形象化的說法。古時語文教學將積累視為童子授業的起始。語言的積累包括字、詞、句、段、篇等內容上的積累,也包括一些表達句式、段式及構篇方式等形式上的積累。
這節課上,林老師緊緊抓住那幾個表示動作的詞,從出示認讀,邊讀邊圈畫,然后做動作理解認讀,從課文中到黑板上,再到兒歌中(用紅色突出顯示,引起學生的注意),最后再讓學生運用這些動詞進行復述、續編故事等,這樣反復的、多種形式地讓學生與生字見面,做到識字、理解、鞏固層層推進,效果非常明顯。我們很多老師認為,我課堂上每一個環節做什么,目的非常清楚,這個環節我就是教學生讀課文,下一個環節就是教學生識記生字,然后就是專門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到,林老師在課堂上是把識字積累詞語巧妙地穿插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間的,雖然教學環節不同,體現一個“變”,但是她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引導學生識記積累這些字詞:有關動作的詞。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林老師從圖片入手,引導學生對又()又()這一詞語形式的積累也非常到位。還有,最后,林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就是對這一段落表達方式的積累。總之,林老師的教學在提示我們,語言的輸入是學習者學習的藍本,也是學習的起點。沒有語言輸入,根本談不上語言學習。語言輸入的內容、數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
四、教表達。運用語言,可以說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關鍵詞“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當學生積累了一個字、詞、句時,就是一個吸收內化的過程。只有引導和鼓勵他們運用這些字、詞或句式進行表達,這些東西才會在外化的過程中真正內化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林老師這節課引導學生用上這些動詞復述這個故事,然后再運用這些動詞和句式續編故事,就是這樣一個由外化再到內化的過程,就是在用課文語言規范、豐富學生語言,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語言的過程。
當然,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我們還要適當地教給孩子們一些學習的方法,比如課前預習的方法、邊讀邊畫的方法、邊讀邊想畫面的方法等等。總之,低段語文教學應以激趣為主,重積累,重表達,重習慣的養成,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