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連梅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入發展,小學數學的探究性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受到廣泛的關注。探究性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也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的必然教學手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導入 情境氛圍 合作討論
探究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導,結合學生的現實發展需求和階段,有效對課堂和知識進行設置,使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從而學會數學思維方法,達成學習目標,掌握基本的小學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技能的教學方法。而隨著新課改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要求日益具體明顯,探究性教學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得到擴展豐富,但是仍然有不少學校和老師對于探究性教學的開展不是很了解,有的由于經驗不足導致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在近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得到不斷的擴展,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意見。
首先,我認為開展探究性教學必須在課堂導入上下工夫,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對于學生的一節課狀態和學習效果有莫大的影響,優秀的課堂導入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更加積極自主,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度,聽從教師的引導。而枯燥乏味的課堂導入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有的教師沒有課堂導入,一上課就開始拋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不僅讓學生產生壓迫感,且難以集中注意力。課堂導入如果與知識內容結合不密切,就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轉移,甚至教師會發現學生的思維被集中到其他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物上去,嚴重降低教學效率,阻礙探究性教學的有序開展。那么具體該如何來設置課堂導入才能為探究性教學做好鋪墊呢?
第一,課堂導入要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知道,小學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如語文簡單有趣,那么教師如何才能使導入有趣呢?例如,在學習一年級的“數一數”一課的時候,教師不要直接要求大家開始數數,并且作為硬性規定必須數到幾,教師可以借助于課本中關于數數目標的呈現,先導入一個問題,在一個游樂場地中,有很多滑梯、秋千、足球等等,讓學生來計算每種娛樂設施有多少個?學生對于這方面比較感興趣,而又不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轉移,明確的問題能使學生對于計算娛樂設施的個數產生學習的興趣,接下來再開展教學就會容易得多。由此可見,教師要注意在探究性教學導入上多下心思。
第二,導入還要目標明確,具有針對性,實現導入和教學內容的密切相關,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教師在導入的時候只關注內容的有趣性,而忽視其對于探究性教學的意義,導致課堂教學注意的偏離,降低教學效果。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在開展探究性教學之前,就要對該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有所了解,然后針對某一個重點和基礎點進行導入的設置,一開始就攫住學生的眼光,從而致力于認真參與探究活動,快速完成課程目標。總之,課堂導入是探究性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其次,情境氛圍的營造也是探究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性教學雖然早已經提出來,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教學環境下開展起來還是存在困難的,因此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并不是很成功,所以教師要開展探究性教學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自覺配合教師的探究活動,設置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活躍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自覺主動進行問題的思考和探究,為探究性教學做好準備。那么該如何設置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呢?
第一,教師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小學階段,數學教師和學生的相處時間較長,學生需要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關注,融洽的師生關系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有助于師生的溝通和互動。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為良好的教學氛圍的營造建立關系基礎。
第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來營造教學氛圍。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和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教學氛圍更加生動,貼合學生的生活。例如,在開展行程計算的探究性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學生結合自己日常圍繞操場行走的經驗進行問題的思考,并且進行路線圖的繪制,營造學生熟悉的氛圍有利于開展教學內容,學生在探究學習的時候難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充分利用教學媒體和教學工具設置生動的教學氛圍或者教學情境。隨著教學設備的更新以及學生對于新科技的接觸,小學生對于多媒體教學更加具備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此開展情境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探究性教學的效率,拓展探究性教學的內容和范圍,從而實現探究性教學的豐富和發展。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于PPT為學生呈現形象的圓形,平均分成同樣的多個扇形,直觀的視覺沖擊推進探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總之,情境的設置有利于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使探究性教學可以更加深入開展。
最后,開展合作討論是探究性教學的主要教學呈現形式。合作討論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解決同一個問題的學習活動,這不僅需要學生之間的有效配合,還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小組討論的進展,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推進。
第一,教師要在一節課中設置不同的探究內容。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探究性內容必須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夠獲得發展與提升。也就是探究項目必須是多樣的,也可以是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對于有爭議的課題,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教師給予一定的提示,從而促進學生創新力和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由此可見,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規范。
第二,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小組的劃分,保證小組內部學習配合的有機化,教師不能單獨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劃分,甚至有的學校在小學階段就對學生進行實驗組的劃分,只關注這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拔高,導致小組學習積極性差距大,其他本身成績就不好的學生可能就此放棄自己的學習和提高。
通過以上幾點的簡要論述,我們發現小學數學的探究性學習必須在充分考量學生學習現實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班級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促進探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