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祿 湯榮桂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通過種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要素很多,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是必備要素之一。教師課堂語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應做到以下四點:一、飽含激情而具有號召力;二、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三、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四、推理嚴密而環環可扣。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語言藝術
眾所周知,教師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達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必經途徑,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筆者認為高超的課堂語言應該具有較強的號召力、飽滿的激情、嚴密的邏輯性,也應該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具體如下:
一、課堂語言應該飽含激情而具有號召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見富有激情的語言更易感人,更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內產生一種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使學生身心都高度集中到教學過程中,不致于出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那么,怎樣做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
首先,教師應該把握住語言的感情閾值及感情流量。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客觀外界信號刺激人的大腦便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這種信號達到一定“強度”時,感情才能開始發出。這個一定的“強度”即為閾值。因此,要以情動人,就必須有超越閾值的感情刺激信號。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課必須高度進入角色,力爭達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從而達到“情見于辭、情發于聲、情觸于理”之效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自己“灼人”的力量,收到感人的效果。
其次,教師應該把握住語言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語言的抑、揚、頓、挫等方式,體現出不同語言的感情色彩。同時,根據授課內容的發展,時而低聲細語、時而大聲疾呼、忽而聲色俱厲、忽而婉轉動聽。這樣,以表情、語調作為課堂語言的輔助工具,就使授課內容與講課激情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二、課堂語言應該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語言進行精心組織,應該選擇確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詞、句使課堂語言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其次,課堂語言還應講究語法規則,且言簡意賅。竭力使字、詞、句等各級語言單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不說半截句,不含糊其辭,也不拖泥帶水。不主次不分明。再次,教師在課堂中舉例、取喻都應是學生易于接受且是喜聞樂見的。
三、課堂語言應該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
趣味和幽默可以說是課堂語言的引擎。它們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啟迪學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就好像催化課堂的“酶”一樣,如果投放適量的話,一定會使課堂的“化學反應”充滿活力。
古人說:“啟其蒙而引其趣”。這就是說經過啟發引導,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語文老師解釋成語“欲蓋彌彰”時,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語典故“此地無銀三百兩”來說明其意義。這樣,學生就在笑聲中很自然地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再如,物理老師可以由一隊步兵正步過橋導致橋塌的故事來講解“共振”的原理。化學老師可以由“墳山鬼火”來解釋磷燃燒的道理。這樣就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了,把枯燥的知識變得富有趣味。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記住了知識,而不把理解記憶知識當成一種負擔。當然,我們提倡課堂語言應該富有趣味性,并不是要教師講一些輕佻、庸俗、油滑、無厘頭的笑話,來嘩眾取寵迎合學生。這樣不僅會大大地偏離教學主題,而且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有位名人這樣說過:“幽默是智慧的閃現”,這就說明了老師如能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地開發學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幽默的語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點就響,一講就笑,在笑聲中綻開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使學生在發笑的同時領會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緊張和疲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四、課堂語言應該推理嚴密而環環相扣
課堂上,教師應該準確地表達所講內容和嚴密地論證論點,用邏輯的力量去吸引學生,通過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地去“征服”學生。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條理清楚、推理嚴密、不凌亂。不然就會使所講內容尤如一堆沙子,沒有一點粘性,前后內容連貫不起來。同時,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師要抓綱張目,準確地把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全面概括出來,使整堂課的內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樣,使學生對課堂內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記憶。
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聲聲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貼切、出言有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語言的藝術來催生高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