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虹
【摘要】“感冒”是漢語常用詞,成詞于近代漢語時期,它的成詞及演變的過程較為復雜。“感冒”由“感”和“冒”兩個同義動詞連用表示“感受、遭受”的意思。后來“感冒”進一步引申為感染義。由于“感冒”常與“風寒”連用,“感冒”發生詞義衍生,帶有“風寒”之義。出于語言經濟性原則,“感冒風寒”省略賓語,形成了“感冒”的生理義,指因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
【關鍵詞】感冒 成詞 詞義演變
研究常用詞對于探究漢語詞匯發展面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根據詞頻1還是根據李宗江先生對常用詞內涵的界定2,“感冒”這個詞都應當是漢語重要的常用詞。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感冒”的生理義,即指因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本文力求從“感冒”的詞義的成詞入手,結合現代語言學理論,對于感冒詞義的演變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感冒”的詞匯化
目前所能檢索到的 “感”、“冒”連用的最早用例是在宋朝。
(1)舊有足疾,沿路偶值陰雨,感冒濕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卷20)
“感冒”一詞產生于近代漢語時期3,這應當是沒有疑問的。在近代漢語時期,聯合式的構詞法在雙音化趨勢中占有強勢地位,“感冒”采用的也是聯合式構詞法。“感”和“冒”聯用表示“感受”、“遭受”時,“感”和“冒”的語素義相同。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感”的語素義。
《說文·心部》:“感,動人也。”“感動”是其本義,引申為“感受,感覺”。“感”為動詞,后面接賓語,表示“感受”、“遭受”、“感染”的意思。如:
(2)感而后應,近而后動。(《莊子·刻意》))
(3)媳婦兒因感了些風寒,不曾往宅里吊問,恐怕老爺惱怒。(《金瓶梅》第61回)
(4)偶感寒疾,腹痛如割。(《石點頭》第10回)
例(2)中的“感”是“感受”的意思,這個義項在上古漢語中已經產生了。例(3)中的 “感”表示“感受”、“遭受”的意思。例(4)中的 “感”后面加的是疾病的名稱,此時“感”表感染義。
同樣地,在《漢語大詞典》中,“冒”有11個義項,第10個義項為頂著;不顧。后來“冒”引申為“遭受”的意思,它與“感”表遭受義時的用法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動詞+賓語。如:
(5)“士無不起……冒白仞北向爭死敵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6)你的臉都焦黃土褐色,多因路上冒了風寒。(《醒世姻緣》第2回)
(7)他爺說,天氣寒冷,怕風冒著他。(《金瓶梅詞話》第96回)
(8)一時冒了風,弄作個產后之疾(《西游記》第53回)
二、“感冒”的詞義演變及原因
“感冒”由“感”和“冒”兩個動詞連用,表遭受義,這與現代漢語中“指因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這個意思相去甚遠。那么“感冒”是如何演變為現代漢語這個意思?筆者力求梳理“感冒”一詞的詞義演變,并利用“詞義衍生”、“語言經濟性規律”對“感冒”的詞義演變作出一些分析。
(一)“感冒”表“感受、遭受”義
由上面的論述可知“感冒”的本義為“感受、遭受”,作動詞,后面常常加“風寒”、“濕氣”等,其中“風寒”最為常見。這在宋代已有一些用例,在明清白話文小說中更是大量存在。
(9)舅太爺是趕路勞乏,偶然感冒風寒,病了。“(《金瓶梅》第100回)
(10)那老媽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初刻拍案驚奇》卷12)
在例(9)、(10)中,“風寒”并不指一種疾病,它指的是“風邪和寒邪”,中醫謂為致病的兩個因素。“感冒風寒”是致病的原因,從兩例在“感冒風寒”后面均加上“病了”、“一病不起”可知。這里的“感冒”表遭受義。
(二)“感冒”作動詞,表感染義
如果說“感冒”表遭受義還處于詞匯化進程,那么“感冒”連用表示“感染”時“感冒”已經確定成詞了。“感冒”常和疾病搭配,表感染義,是“感冒”的引申義。如:
(11)宋江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風寒時癥,至今未曾痊可。”
(12)忽一日,張瑞由莊上回家,感冒重疾,服藥不效。(《包公案》)
在例(11)中, “風寒時癥”是表示醫學上的專有名詞,表示“感染風寒時癥狀”。例(12),“感冒重疾”則表示感染了嚴重的疾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風寒”逐漸開始指代由冷風寒氣引起的病。這對后來的詞義衍生有較大的影響。
(三)“感冒”表示因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
首先,根據對語料庫的檢索,“感冒”作為一種病名在清朝是較為普遍的:
(13)這是昨夜受了感冒了。(清·吳趼人《劫余灰》11回)
(14)以泄水治渴,如五苓散治消渴是也。以寒散表,如四時感冒,忄弗熱自內而達于外,藥用苦寒酸寒是也。(清·江之蘭《醫津一筏》)
然而,“感冒”單獨使用時間卻比清朝早得多。不過此時“感冒”多為動詞。如:
(15)(老旦云)雖是感冒,怎生這等沉重,茶飯也不思進些?(正旦唱)(金元曲,雜劇二)
“感冒”表“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這個意思與“感受”、“遭受”、“感染”這幾個義項的意思相差較遠。它不像是由二者引申而來的。這種詞義的“斷層”如何產生的呢?這一個過程較為復雜。我們先來看兩個現象:
第一,“感冒”承前省。如:
(16)是前日打秋千斗草處無拘禁,脫衣時敢被風侵……(老旦云)雖是感冒,怎生這等沉重,茶飯也不思進些?(正旦唱)(《全元曲——雜劇二》
(17)“北窗習習新涼入,我看來,蚊帳須懸薄薄羅。灑醉之人風易受,少停感冒卻如何。” (清·陳端生《再生緣》卷十七,第66回)
在上面兩例中,“感冒”表遭受義,由于賓語“風”已經在前文出現了,為了避免重復啰嗦,在“感冒”后面“風”省略。據此,這里單獨使用不加賓語的“感冒”是由“感冒風寒”省略賓語而來的。
第二,“風寒感冒”和“感冒風寒”的逆序使用。如:
(18)(嬤嬤唱)莫不是風寒感冒,因病成疾?(金元曲,雜劇三)
(19)匠山請他坐下,醫生道“世兄此癥,因風寒感冒,加以書史勞神,致成外感內傷之癥。(清·庾嶺勞《蜃樓志全傳》(上))
例中的“感冒”的詞性比較容易辨別,根據對文,“感冒”和“勞神”相對,是動詞,“風寒”作為賓語提前了,從詞性分析,此時“感冒”應當還是動詞,但是“感冒”的位置的靈活變動,這體現了“感冒”的獨立使用能力增強。另外,從人們的使用語言的心里入手,做出一些推斷,“感冒風寒”和“風寒感冒”同時并存,這和聯合結構較為相似,如;上古漢語中的“人民”和“民人”,又因為在當時聯合結構較為強勢,人們是容易把“風寒”和“感冒”當做是一種并列結構,一旦約定成俗,則“感冒”就衍生了“風寒”的意思。這種推斷并非毫無根據,下文將再作論述。
通過對上述現象的分析,我們認為“感冒”由表“遭受、感染”意思轉為醫學上的專有名詞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詞義衍生。近二十多年來,學者開始注意到相關詞語在詞義演變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張博也認為“組合同化是語言用戶將同義組合關系投射到非同以組合而引起的詞義衍生。” (張博,1992年)這個理論用于解釋“感冒風寒”應當也是合理的。“感冒”表“因受寒涼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身體不適”無法由“遭受”、“感受”、“感染”這幾個意思引申而來。而根據我們對語料庫的檢索,“感冒”和“風寒”是最為普遍、頻率最高的組合搭配,根據詞匯衍生的規律,“感冒”表示一種疾病應當來自它的組合“風寒”,即感冒有了“風寒”的意思。
第二,省略賓語。這個包括兩個方面的省略。一是前面已經出現了“風寒”、“風”,“感冒”為了避免重復,省略了賓語“風寒”。二是前面沒有出現“風寒”,但由于詞義衍生,感冒也被賦予了“風寒”的意思。出于語言經濟考慮,人們省略了賓語“風寒”。
三、小結
綜上,“感冒”一詞的詞義演變過程較為復雜,它由“感”和“冒”兩個同義語素聯合表示“遭受”、“感受”的意思,而后發生詞義引申為感染義,最后演變為醫學的專有名詞,在演變為醫學上的專有名詞的這個過程不同于普通的詞義引申,它與人們使用語言的心里機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這一類的詞義的演變需要從社會語言學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張博.組合同化——詞義衍生的一種途徑[J].中國語文,1992(2).
[2]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商務印書館,1995年.
[3]劉合柱.“感冒“多角度研究[D].云南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在《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感冒”信息為:詞次12次,分布3類,使用度8,篇數9,頻率00091,該書在第4頁中指出:“使用度與詞次越接近,則該詞的次數分布均勻,說明該詞使用面廣,否則反之。”
李宗江先生對常用詞的內涵作了如下界定: 1.這類詞的所指與人類自身以及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且這種關系不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改變。2.這類詞的能指,包括語音和文字形式曾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這里的近代漢語時期主要指的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用于口語交際的漢語,引自魏達純.近代漢語簡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