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江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課,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這種美,在美的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執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鑄而成的藝術,而任何藝術品都在于突破因襲的模式。創造獨特的美學風范。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隨著計算機在生活領域的逐步深入,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尤其是大量便捷的資料查詢、最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成為老師教學研究的最得力的助手。信息技術手段對象我這樣的語文教師來說就象是擁有了開啟一座包羅萬象圖書館的金鑰匙。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氛圍
教師一向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任務是根據教學任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策劃教學方案并付諸實施。在教學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師集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策略的設計者、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 人格魅力的引路人于一身。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教師的左右之中,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受支配的地位,其學習主體的作用難以得到發揮。 然而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健康活潑的學習。而多媒體可以達到這一點,它通過圖、文、聲、像等多中渠道完成教師所不能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
二、創設語言內涵豐富的意境
教師比學生一定是早一些體會到,深一些體會到語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師一定是先于學生被語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動了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帶著種種體驗感受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他們獲得體驗、獲得感動的情境。例如:在講授《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畫面:優美的雨境中顯示著課文中最能體現意境的句子,讓孩子通過圖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這些能描寫春雨的句子,圖文并茂學生一下子便進入情境之中來切身的感悟春之韻美!引領學生步入文本的境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情感,啟迪思想,使他們通過直觀、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課文內容,達到既定的學習要求。
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使學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升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和多樣性的選擇,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重點的選擇,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強化語言積淀的目的。
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教育中的口語、文字、黑板、粉筆、模型、實物等手段要實現開放型的多元目標已捉襟見肘。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力爭每篇課文都能做課件,雖然增加了不少教學負擔,但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積極響應,完全溶入到教學中,我也就很開心了,覺得我所花費的功夫都是值得的。
四、資源平臺的使用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培養了各種能力
1、培養學生適于網絡交際的語言能力。
(1)、活用"電腦"語言。
傳統的寫作是以文字表述為主,而在以多媒體為手段形成了電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號、聲音及二維動畫,都成了構成電子文本的"表情語言"。"有聲語言"。尤其在電子郵件和"聊大室"中,人們適時采用創造出的"臉譜"語言,表情達意,眉目傳情。這種"臉譜"簡潔、含蓄、形象、幽默,給電子文本增添了無限情趣,并與文字語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網上交際任務。
(2)形成個性的語言風格。
二十一世紀是四海一家的世紀,也是個性張揚的世紀。每個人既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也是富有個性的獨特的一分子。個性化的語言特征源于獨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維品質。因此,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見與認識理解,有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服從,不輕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規發出挑戰,標新立異,不滿足與己有的結論,善于并敢于懷疑權威的東西。
2、培養學生語文中的創新能力。
在二十一世紀的激烈競爭中,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江澤民主席指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使命。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共同特征,也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關鍵要素。隨著國際間經濟,科技,教育、軍事及綜合國力競爭的加劇,"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因此,以創新為目標推進素質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五、教學反思與構想
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使語文教學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術手段為語文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朗讀創造氛圍,幫助學生自然、準確地理解語言。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撐,鞏固練習就能“寓練于樂”,提高學生的興趣;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信息技術”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教學結構、激發興趣、激活課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教學效率。
教學實踐使我們對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有了新的認識,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融合貴在堅持。網絡教學的研究實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憑一時的沖動,五分鐘的熱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需要有能適應現代技術要求的高素質的教師。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對多數教師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如果望而卻步,知難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貴在堅持,知難而上,認準目標,堅持到底,方能成功。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必定會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多媒體的互動性和流動性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強烈的變革需要,如何吸吶信息技術教育的優越性,采用何種教學手段作為觀念的變革,如何充分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來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