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娟
摘要:指出了我國各種類型的礦區生態環境破壞一直都比較突出,特別是在國家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采取必要的措施修復礦山生態環境刻不容緩。以“五采區”為例,闡述了其生態環境現狀,提出了“五采區”生態修復的對策與保障措施,以期能夠為改善“五采區”生態環境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官渡區;五采區;生態環境現狀;修復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1902
1 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大工業礦區在為昆明市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些破壞均直接威脅并破壞群眾居住環境,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阻礙了周邊群眾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嚴重影響了旅游資源,阻礙了全市經濟、環境以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因此研究“五采區”生態環境現狀及修復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2 生態修復概述
生態修復即生態系統停止人為的干擾,進而減輕負荷壓力,憑借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和組織能力讓其朝著有序的方向演化,也可以指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再配合一定人工措施來使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1]。
3 昆明市官渡區“五采區”生態環境現狀
官渡區地處滇中高原中部滇池東北岸,位于昆城區的東面,是該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東面跟宜良相鄰,南邊跟呈貢相鄰,西面跟盤龍和五華兩個城區相鄰,昆明市官渡區“五采區”的生態修復工作最早是在2007年開始的。截止到2011年,官渡區“五采區”開展植被修復工作共計99個,修復面積高達9412畝。在逐步設施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過程中,滇池流域的面山范圍內共344個采點在經過全面盤點之后,根據植被修復項目連片規劃管理的原則整合了33個采區,開展了植被修復、郊野森林公園建設等,成效顯著,但是因各方面因素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客觀采取的破損面積大,大面積的巖石裸露,失去了植被修復的條件,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采取超常規工程措施;②在一些采區中,因為交通不暢、土地資源匱乏、嚴重缺水、水電配套設施不到位以及地界產權糾紛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③關于純植被修復治療的采區中,缺乏社會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投資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有限;④生態環境修復相應的配套資金不足。
官渡區屬于典型的石質山區類型,因為自身具備的山高、水資源不足、土層薄等自然條件為生態修復工作帶來較大難度,然而由于生態修復的工作本身是一項長期性系統工程,生態修復的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所以官渡區的生態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充足的資金作保障。
4 “五采區”生態修復的對策
4.1 “五采區”生態修復的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的原則。生態修復的規劃必須有一定的前瞻性,規劃要從整體入手,科學配置,充分兼顧生態修復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2)堅持重點突出的原則。“五采區”的生態修復應該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的差異規劃與之對應的建設內容,實施綜合治理,并突出修復的重點和特色。
(3)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要因地制宜,科學修復,積極培育出優質樹種,將灌木和喬木相結合,構建人工復層林,以實現修復的近期景觀和遠期效果。
(4)堅持改造并重的原則。開展綠化造林,加強對森林的經營和管護,同時規劃與實施共同推進。宜造則造、宜封則封,造改并舉,突出效果,保證栽植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4.2 “五采區”生態修復的對策
4.2.1 面山整治和人工造林
滇池流域面山的采礦、采石、取土點(場)等“五采區”應全部關閉,并做好“五采區”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綠化植被恢復工作,采取超常規的工程措施推進面山石漠化、巖裸地、沙地帶等難造林地的綠化建設,完成滇池面山人工造林的任務,采用低效林地改造、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多種手段實現生態保護的目標。由于滇池流域“五采區”的自然條件差,水資源匱乏,再加上水資源被污染,因此在該地區造林的存活率和保存率較低,這為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所以在“五采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中,有必要考慮通過抗旱造林技術來實現修復。造林的季節最好選擇在雨季及6、7、8三個月。在造林樹種的選擇上,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塊,以選用榿木、清香木、黃連木、麻櫟、滇青岡、四照花、滇樸、石楠、楓香、冬櫻花以及其它適宜的具有成熟育苗基礎的優良鄉土樹種為主,使用高規格苗木,切實保障成效。
4.2.2 水利配套措施
水資源作為“五采區”實施關停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礦山生態修復中,在加強防洪和集雨工程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重提高植被或者播種建植的植物成活率,重視植物的澆水養護工作,加強對應的配套蓄水和供水設施建設。
4.2.3 水土流失區修復措施
官渡區水土流失的重點控制區為盤龍江和寶象河流域沿岸地區。應加強流域沿岸水土保持林建設和自然林、次生林的保護。實施以松花壩水庫、寶象河水庫為主的生態恢復工程。通過綠化植被恢復、異地撫育、生物遷移等措施,選擇速生鄉土樹種合理配置人工群落,在人工輔助5~6 年后,讓群落按照自然更新演替方式恢復,以避免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帶來的土壤侵蝕和自然生產力衰退。對于已經破壞的“五采區”、荒山、山坡進行植被恢復,減少水土流失,并盡可能保持該區植被的原生狀態。
4.2.4 加大生態修復技術的推廣和創新
要充分根據官渡區五采區具體的生態類型和修復技術集中的特性,構建適合該地區的生態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另外,還需要積極探索出關于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跟產業化相結合的新模式,使官渡區逐漸成為先進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中心、生態產業集散中心以及生態文明推廣中心。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推廣廢棄礦山修復的成功經驗,并注意保持生態建設地區跟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進而讓五采區的群眾都能夠享受到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帶來的成果。
4.2.5 發展替代產業,為生態修復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官渡區的“五采區”絕大部分在農村中,面臨著產業發展不足的困境,進而農民的生計和增收問題突出,所有必須重視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替代產業。要將建設區域經濟作為平臺,充分結合官渡區的歷史、自然以及文化的優勢,構建“多維立體”的生態涵養類型經濟發展體系。另外,還應該完善跟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并不斷創新生產經營和組織的方式,并積極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參與到旅游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綠色養殖和特色種植產業,實現農業和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最大程度地拓展當地農民的就業渠道和增收空間,切實解決“五采區”廣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為實施生態修復工作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保證生態修復工作和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5 “五采區”生態修復的保障措施
5.1 提高認識,加強政策引導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并利用各種途徑加強“五采區”生態修復相關工作的宣傳,積極號召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并參與,切實將”五采區“生態環境修復當作一項長期的治理工程來抓。
5.2 強化科技,加大技術支撐
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成熟技術,邀請各方面的專家獻計獻策,并積極跟本地區的各個科研所取得聯系,爭取得到技術支持,提高昆明市“五采區”生態環境修復水平。
5.3 廣開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由于滇池流域“五采區”植被修復所需投資大、涉及范圍廣,因此在修復時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主導地位,一是要繼續積極地想辦法,加強與上級財政的溝通協調,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二是要合理調配本區財力,資金安排向生態建設方面傾斜,確保生態涵養區建設的順利實施;三是要加強項目資金監督檢查,加強日常支出的跟蹤反饋,嚴格按照招投標制度和監理制度等規定程序撥付資金,確保財政資金的高效安全運行。同時,要因地制宜,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尋求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6 結語
“五采區”生態修復作為一項具有復雜性及長期性的工程,應該根據滇池流域自然環境的具體情況制定長遠的規劃,在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應該根據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類型和特點,開展對應的修復措施,針對當前五采區生態環境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面山整治和人工造林、完善水利配套措施、實施水土流失區修復、加大生態修復技術推廣與創新、發展替代產業等來推動我區生態修復工作的發展,以取得長久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甘 敬.關停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對策——基于北京山區的調查與思考[J].林業經濟,2007(12):29~31.
[2]劉 揚,樊國盛,高成廣,等. 昆明市官渡區城鄉水環境園林綠化與生態保護建設[J].福建林業科技,2010(37):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