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砫軍 楊振華 楊吉 曹夏清

摘要:指出了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高等教育體制和理論的重大變革,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高發展時期。以重慶師范大學新校區為例,在對重慶師范大學新校區校園規劃現狀進行評價的基礎上,發現了其規劃存在功能分區不明確、道路系統設計不合理、水面景觀親水性不夠等不足的問題,同時針對不足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分區、打造良好慢行區域、打造親水的生態活水系等合理性的建議,以期為山地校園規劃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重慶師范大學;校園規劃;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16202
1 校園概況
重慶師范大學大學城新校區地塊處在重慶大學城的西北部,西靠晉云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用地2400畝,約160 hm2,其中二環高速將用地分為東部1800畝和西部的600畝。大學城校區教學規模遠期達到在校學生27000人,教職工2850人,以適應新時期該學校發展需求。同時校區內有關功能區相應預留部分用地,作為學校遠景發展備用地,既能實現綠化景觀與城市共享,又可成為教學區與文體活動區、學生生活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圖1)。
2 問題與不足
重慶師范大學新校區校園規劃采取復合式的功能分區較好解決大尺度校園的使用及聯系問題。通過步行為主的聯系軸線,形成聯系緊密的多中心結構。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不足。
2.1 功能分區不明確
2.1.1 運動區分散
學校主要運動區位于東北端,與教學區、學生生活區相隔太遠。雖然有利于體育區的對外使用,但距離西南學生生活區太遠。無法滿足其需要,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又在西南學生生活區內靠西端設立集中的大片運動場地,導致運動場過于分散,造成大量土地浪費。
2.1.2 教學區不集中
學校教學區主要布置與校園主干道兩側,但是過于分散,同時,部分學生宿舍到教學樓的距離太遠,如和風苑到匯賢樓、特教樓以及惠風苑到匯賢樓、弘德樓,暢風苑、雅風苑到弘德樓步行時間都超過20 min,給學生生活造成困擾。
2.1.3 校園休閑綠地位置不當
學校進行規劃時,在弘德樓與圖書館之前設置一大片休閑綠地,即巴渝文化園林,但休閑綠地布置于主教學樓與圖書館之間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校園學習氛圍不濃厚的錯覺。
2.2 道路系統設計不合理
人車分離是校園道路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因此,學校設于正東面的主入口主要作為人行入口,而在靠南和北邊另設兩個車行出入口,意使主教學空間人行交通與車行交通得到分流。但從北側入口到一食堂再到二食堂的車行主干道卻同時也是連接和風苑、一食堂與弘德樓以及清風苑、二食堂與圖書館之間的主要人行道。每到下課或者就餐高峰期都會形成人流與車行擁堵場面。而且校園規劃中無論是主干道還是步行小道,都沒有進行系統化命名,導致校園道路識別性不夠。
2.3 水面景觀系統親水性不夠
水體是自然環境的靈魂,在高校校園規劃設計時,應對自然水體充分加以保護與利用,不應隨意破壞,并且盡可能保持其水體自然性。水有較強塑造性,對豐富景觀空間,增加景觀層次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校園規劃的設計中是極其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學校規劃也將教學樓、圖書館等重要建筑都圍繞在校園主要水體景觀附近,但是學校水體景觀親水性不夠,除了東大門入口到升旗臺后、圖書館后面的親水走廊以及廊橋、泛月橋兩座橋之外,湖面四周都被綠籬阻隔。另外,水體自凈能力不足,枯水期容易造成水質不佳,需要大量人工維護且后期維護成本較高。
2.4 建筑設計沒有特色
在校園規劃中,除了標志性建筑圖書館以外,其余建筑包括教學樓以及學生公寓,形式都比較單一。學校建筑式樣大家評價普遍較低,除了建筑形式單板、沒有個性,學校建筑建設順序讓許多師生認為沒有章法可循,因而也不具有識別性。同時,也沒有對學校建筑進行系統化管理,導致學校建筑呈現出灰暗,很臟、很舊的感覺。
3 優化對策
針對上文校園規劃后的評價結果,本著科學、人文、生態的理念,以建立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宜居校園為目標,就重慶師范大學新校區校園規劃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3.1 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分區
為了做到校園用地的完整性,合理布局各功能區建筑,可對學校空間布局進行優化。將校園東北部的三個運動場地布置于現在的匯賢樓,將圖書館與弘德樓之間的休閑綠地改建為匯賢樓,再將清風苑移至東北部2號門入口處,同時將清風苑占地改為休閑綠地。
經以上調整后,既可對運動場地進行集中用地,還可以使運動場地服務范圍覆蓋學生宿舍區再加上教職工宿舍區,更重要的是,將運動場地布置于校醫院旁邊還可以防止運動突發事件發生。將學生宿舍區布置于東北和西南兩個片區,能有效緩減上下課時學生潮涌現象,將組團式布局與中心布局相融合,做到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功能分區。
3.2 打造良好的慢行區域,使各交通方式在平面上相交
“以人為本,步行優先”是校園道路景觀改造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步行是校園內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保障校園內步行體系的完善便捷非常重要。校園經以上優化空間布局后,將2號門入口至二食堂之間車行道改為人行、自行車道,將1號門改為車行入口,關閉3號門,機動車從1號門入左拐到知行樓可從4號門出或者經2食堂從5號門出。這樣,既可以將2號門與門口的重慶師大公交車站對接,將校園北部打造成慢行區域,南部分為車行快速區域,實現真正的人車分離,同時兩主要通行路相交于二食堂處,既分散又結成整體,形成良好的校園交通系統。
3.3 加強道路識別性
大學校園道路同樣是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的載體,對其進行科學而系統的命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好的路名能更好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學校道路命名中應當考慮學校的發展特色、發展歷程等,可讓廣大師生參與其中。如今許多高校都有通過在全校師生中征集方式來確定路名,以提高廣大師生參與校園建設的積極性,增強凝聚力。
另外,學校主干道方位不明顯,加大了師生們認路難度,需要強化主干道的識別性與區分性,可考慮通過增加路邊綠化景觀變化性、變換道路間寬窄變化或變化道路鋪裝樣式等方式加強道路識別。
3.4 打造親水的生態活水系
打造生態活水系就是要讓水體景觀成為一個彼此聯系的整體,讓水流動起來。這樣既能增加水體景觀的生態功能,又能充分利用水聲、水色等特性,讓水體景觀生動有趣。在校園規劃中,要注重水源、植物和水岸的選擇。在水源選擇上,應注重除雨水外多種水源的利用,如中水回收利用、市政供水補充等,以保證水體景觀在枯水期的水質和環境品質;在植物選擇上應注重多樣性,高低搭配,在豐富水際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同時,又能塑造優美水際景觀;同時要注重水體循環設計。循環設計就是讓水體間有聯系和交流,由于水具有重力特性,必須借助人工動力才能循環流動。在地形落差變化較大的基地條件下,可通過泵站、噴泉等加強水體的流動與循環。
另外,在水岸處理上應注重硬質駁岸與軟質駁岸配合,曲岸與直岸結合,以免阻斷水體與岸邊生態交流,降低了水生態功能。移離水岸綠籬,開暢通視水系景觀。同時布置豐富的環境小品設施,以創造生動活潑的親水空間。在滿足師生安全需求的前提下為他們提供更多親水空間,擴大他們對水體觀景范圍選擇。
3.5 重視建筑規劃與管理
建筑色彩太一致,就變成了單一。隨著色彩污染等新名詞出現,如今色彩規劃越來越成為一個新研究課題。可考慮編制一個重慶師范大學建筑色彩體系,體系中給出幾種顏色可供選擇搭配。設計師可根據建筑或者使用者特色,使用色系中的色彩,多樣中避免浮夸、統一中追求個性,提高美化度。同時,注重建筑樣式選擇,打破形式單一導致的教學建筑乏味。另外還要加強已建建筑必要的修繕和建筑外墻面清潔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Darvid Gosling.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84.
[2]彭 華.丘陵地區高校校園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
[3]宋 晟.大學校園建筑及環境的適應性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
[3]鄭海川.山地大學校園空間更新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4.
[4]管天球.突出功能分區,搞好校園規劃[J].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0(3):84~85.
[5]沈天清,王 梅.大學校園的道路規劃設計初探[J].建筑與規劃,2008,22(6):770~772.
[6]荀 平,朱繼磊,鄭 濤,等.重慶大學城新校區水體景觀規劃分析[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4,30(2):18 -23.
[7]徐 偉.基于認知地圖的校園規劃后評價研究—以寧波大學本部校區為例[D].寧波:寧波大學,2011.
[8]張津奕.新型大學校園空間形態規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9]楊 丹.大學老校園道路景觀更新研究一以華南理工大學北校區與華南農業大學為例[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